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研究助理:徐凯舟(16601556276)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遍布全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表里山河”之美誉。作为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山西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7.3%,居全国第三位,煤炭(原煤)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全国16个省区市保供煤炭。经历2012-2016年和2019-2020年两轮煤炭市场低谷后,山西经济近年来整体回暖,2022年全省GDP达到2.56万亿元,人均GDP为7.37万元,在31个省份排名第13,较“十三五”期间大幅进步。
(资料图片)
由于“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山西受益于煤炭开采带来的大量财政收入,但也面临传统产业附加值不足、居民收入整体偏低、高新产业发展缓慢等挑战。总体上,山西财政具有“两高六低”的鲜明特征:资源税规模和采矿业贡献双高、个税规模和居民收入双低、财政对中央贡献及获得中央补助双低、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双低。
1、煤炭开采业是山西的关键“财源”,资源税尤为重要。山西把握住国内煤炭需求剧增的机遇,形成了典型的煤炭经济,煤炭开采一直是工业领域第一大行业。这也导致了山西财政的“财源”与众不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省份地方财政收入普遍以增值税、营业税(营改增后取消)、企业所得税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为主力,资源税仅占2021年全国地方级税收收入的2.7%。但是,煤矿业发达的山西独揽全国20.4%的资源税,资源税规模占山西地方税收收入的23.6%,从体量上看甚至远高于山西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享收入,资源税对地方财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山西个税规模和居民收入较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煤炭的“资源魔咒”。2020年,山西创造的个人所得税仅占全省创造全部税收收入的3.4%,远低于全国平均的7.1%。这也能在山西居民收入上得到印证。2022年,山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第21位,明显低于同年人均GDP排位(第13位)。在上述现象背后,或能看到“资源魔咒”的影子:一方面是经过长期开采,优质煤矿逐步耗竭,现有煤矿成本升高、竞争力下降,煤矿业工资提升乏力,明显低于陕西和内蒙古;另一方面是非煤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一煤独大”挤压,难以提供更多的高薪岗位。与煤炭开采业的工资挂钩的全省平均工资也难以提升。
3、山西财政收入对中央贡献较低,获得中央补助也较低。山西财政对中央贡献及获得中央补助双低,一定程度上与资源税比重较大、人口等占比偏少有关。煤炭资源税收入全部属于地方财政,意味着山西贡献的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偏少。山西拥有3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县级区划比重达到30.8%,该比例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湖南,高于东部、东北地区所有省份;虽然山西能够获得按照贫困县计算的财政补贴,但由于不属于西部地区,无法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相关的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山西人口等偏少,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也偏少。从净补助看,2020年山西省收到中央财政的净补助为1101亿元,在23个获净补助的省份中位列第19,为中部地区获净补助最少的省份,放在西部地区也仅多于重庆和宁夏。
4、山西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较低。山西煤炭开采带来财政收入较多,财政运行较少依赖于一般债,且煤炭产业发展对政府投资及专项债的依赖性较低,同时山西各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的意愿并不强,整体债务规模相对较低。2021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414亿元,排在倒数第6位,显性负债率、广义负债率也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一、山西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
根据《中国税务年鉴2021》《山西税务年鉴2019》分析山西省财政体制和税源结构,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山西省以下财政体制相对集权,省本级收入留存占到全省财政收入的三成。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差异,山西省多数地区以煤炭为主导产业,但部分市县煤炭资源较少,省内发展不平衡,省级财政统筹一定财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除特定行业企业外,全省创造的增值税在中央、省级、市县的分配比例为50%、15%、3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中央、省级、市县的分配比例为60%、12%、28%,煤炭资源税在省级、市县分配的比例为65%、35%,其余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在省级、市县分配的比例为30%、70%,城市建设维护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其他税种均归市县所有。2017年,将襄垣县、原平市、介休市、侯马市、孝义市、永济市等县市设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次年起市级不再参与分享试点县市的财政收入(2021年底 “山西综改区”纳入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分级次来看,2021年山西省省本级、市本级、区县及以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分别为30.4%、23.3%和46.4%。
第二,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看,省本级承担了全省财政支出的两成,区县政府承担六成支出责任。2021年山西省省本级、市本级、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分别为20.8%、19.8%和59.4%。从支出结构来看,2021年山西省社保、教育、农林水、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卫生健康支出占比居前,分别为17.6%、15.4%、10.2%、9%、8.7%、8.3%。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山西“一煤独大”特征突出,传统产业创税能力较强。山西煤炭产业历史悠久,东周时期史料已记载山西盛产煤炭,改革开放后山西把握住国内煤炭需求剧增的机遇,形成了典型的煤炭经济,这也导致了山西财政的“财源”与众不同。2020年,山西采矿业创造税收比重达到36.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制造、批零、房地产、金融、建筑等五个行业创造税收比重分别达到15.6%、10.2%、8.4%、7.2%、6.4%,六大行业占比接近85%。虽然采矿业占全省GDP不到20%、占全省就业人数不到15%,但创税能力十分突出,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采矿业创税的95%)贡献了较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而这也导致了山西财政形势与煤炭市场价格走势高度相关。2015和2020年煤炭开采PPI同比增速两度探底,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出现明显负增长,而2017、2021年煤炭PPI同比走强,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增长;2022年山西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速更是领跑全国。
第四,从税种来看,山西煤炭带来的资源税规模较大,导致地方分享收入占全省创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居全国第2位。2020年山西创造税收的前5大税种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个税、消费税,分别占山西创造税收收入的46.2%、19.1%、12.5%、3.4%、2.7%。
二、山西财政形势:财力集中于省会,各地市财政自给能力主要取决于煤炭开采规模
第一,山西财政收入保持在全国中游水平,区域结构呈现省会太原“单极化”态势。疫情以来,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明显提升,2021年规模达到2834.47亿元,同比增长23.4%,两年平均增长9.9%,排全国第14位,较2019年提升3位。分地市看,山西打造“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镇化格局。省会太原努力建设产业高地和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4.9%;太原都市区内的晋中、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同、长治、临汾三市以及吕梁、晋城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介于150至250亿元之间,忻州、朔州、运城略超100亿元,最低的阳泉为56.2亿元,11个地市中有6个地市两年平均增速超10%。分区县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区县有4个,分别为晋城的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和吕梁的孝义市,有1个县不足1亿元,为吕梁的石楼县(0.7亿元)。
第二,山西整体财政收入质量位居全国中上游,省内分化程度不高。2021年山西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9%,排在全国第11位。分地市来看,朔州税收收入比重为85.4%,财政收入质量领先;太原、阳泉、运城、吕梁、长治、临汾、大同、忻州8个城市介于70%至80%之间;晋中税收收入比重为69.9%;晋城则由于非税收入类别中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明显高于周边城市,税收收入比重全省最低,仅为56.4%。
第三,山西财政自给能力位列全国上游,各市财政自给能力分化较大,主要取决于煤炭产业规模。2021年山西省财政自给率为56.2%,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9位。从地市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太原财政自给率为67.3%;晋城、长治、吕梁、朔州4个城市煤炭开采规模较大,全市资源税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财政自给率分别为68.9%、57.7%、57%、56.1%,均超过50%;晋中、大同、阳泉、临汾作为老牌矿业城市,煤炭开采后续相对乏力,税收收入不及前述城市,财政自给率介于40%至50%之间;忻州财政收入端与其他城市相差不大,但社保、节能环保、农林水人均财政支出则大幅偏高,导致支出端负担较重,财政自给率仅为30%;运城农业发达而采矿业占比低,产业创税能力弱,财政收入端相对吃紧,自给率仅为26.4%。从区县来看,财政自给率超80%的区县有6个,分别为孝义市、汾阳市、柳林县、沁水县、中阳县、襄垣县,多为煤炭产业基地,汾阳凭借“汾酒”亦跻身前列;财政自给率低于15%的区县有22个,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州和临汾。
第四,山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对土地财政依赖度不高。2021年山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为980.45亿元,位列全国第22位。以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似衡量山西全省及各地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山西省依赖程度仅为25.7%,全国排名倒数第5,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分地市来看,11个地市中除运城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达52.6%外,其余城市均低于40%。省会太原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政府性基金收入263.6亿元,相比其他城市遥遥领先,其后是运城、长治,分别为116.5、105.8亿元,临汾、晋中、晋城、大同、忻州介于50至80亿元之间,吕梁、朔州、阳泉低于40亿元,其中阳泉政府性基金收入仅为17.2亿元。
三、山西债务形势:债务余额总量小,债务风险可控
第一,从总量看,山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负债率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经济对债务依赖程度及债务风险化解压力相对较小。2021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414亿元,仅高于甘肃、海南、青海、宁夏、西藏,其中一般债余额为2759亿元,专项债余额为2655亿元。将地方融资平台有息债务纳入考虑后,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融资平台有息债务)/GDP测算地方广义负债率,山西显性负债率、广义负债率分别为24%、51.2%,位列全国第22、第26位,表明相较其他省份,山西省的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有息债务规模均较小,债务风险化解压力不大。
第二,分区域看,地方债的省本级占比约两成、太原地方债务规模高于其他地市,城投债七成以上集中在省级平台。政府债务方面,省本级地方债务规模为1172亿元,占全省债务规模的21.6%,太原、晋中、大同、临汾、吕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高,分别为799、464、456、454、403亿元,合计占到全省债务规模的47.6%,其中太原、晋中、大同主要是前期政府基建投资力度较大,临汾、吕梁则分别体现为下辖的尧都区、孝义市为偿还历史债务而举借再融资债券。其余地市的地方债务规模介于200至360亿元之间,其中朔州债务余额最低,为213.3亿元。从区县来看,在116个公布数据的区县中,有2个区县的地方债务规模高于50亿元,分别是临汾市尧都区(131.4亿元)和吕梁的孝义市(79.4亿元)。有44个区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低于10亿元,其中太原市万柏林区地方债务仅为0.7亿元。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方面,山西城投债务主要集中在省级平台,2021年末山西省省级平台有息债务规模达到3306亿元,占全省的67.4%,各地市中除太原市城投平台有息负债达823.8亿元以外,其余城市最高不超过300亿元。
第三,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后,各地市显性负债率均低于30%,债务风险可控。截至2021年末,11个地市按照地方债负债率可划分为两个梯队,太原、长治、晋城、朔州、运城、吕梁属于债务压力较小的一个梯队,显性负债率介于12%至20%之间,其中晋城最低,为12.6%,大同、阳泉、晋中、忻州、临汾属于债务压力较大的第二个梯队,负债率介于23%至29%之间,所有地市负债率均低于30%。再考虑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由于山西城投债务集中于省级平台,各地市广义负债率也相对较低,长治、朔州、运城、吕梁广义负债率仍低于20%,其余7个城市介于26%至32%之间,其中太原广义负债率31.7%,为全省最高。
四、未来怎么办?
从“十四五”来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关头。破除“一煤独大”势在必行,转型之路需要爬坡过坎。
需要注意到,山西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二者甚至是相互交织。例如,能源安全的要求需要实现传统能源的稳产,但低碳革命则需要传统能源实现转型;能源供应的优势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但“一煤独大”的背景下非煤产业缺乏良好发展土壤;实现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需另辟新路,但地方财政短期内仍有赖于能源产业。在此背景之下,山西的财政转型更要兼顾多重目标: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改善民生福利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抓短期窗口和把握长远航向的平衡、经济社会稳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平衡。
展望未来,山西需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落实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重大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制度改革以及风险化解,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一是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挖掘低电价等关键要素优势,打破煤炭“资源魔咒”,力争在非煤产业中铸造区域经济和公共财政新的支柱。二是实施技能富民战略,聚焦新兴产业推进产教融合,培育更多高质量技术人才,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及个税纳税人群体。三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煤炭绿色智能安全开采和高效清洁深度利用,建设电力外送基地,同时要合理控制和稳定原煤生产,为全国能源安全及全省财政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四是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长效化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附录:
1、山西省经济及产业概况(图表1-图表3)
2、山西省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图表4-图表8)
3、山西省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图表9-图表13)
4、山西省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图表14-图表15)
5、山西省市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图表16-图表17)
6、山西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图表18-图表19)
7、山西省债务情况(图表20-图表22)
1、山西省经济及产业概况(图表1-图表3)
2、山西省财政体制与税源结构概况(图表4-图表8)
3、山西省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图表9-图表13)
4、山西省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图表14-图表15)
5、山西省市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图表16-图表17)
6、山西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图表18-图表19)
7、山西省债务情况(图表20-图表22)
免责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公众号。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公众号内转载,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鉴于各方反馈《财税中国系列》较好,希望我们能集结成册,现计划近期整理后出版《行走财税中国:省市县财政全景》,从体制、形势到问题,从收入、支出到债务,从经济结构到税源结构,从省、市到区县,共计60万个节点数据,全面展现我国各省的财政体制、形势与债务特征。敬请期待,后续相关情况会在公众号发布。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