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街的空间狭小,且因风貌保护无法大兴土木,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完善设施,提升老街居民的生活品质?这实实在在考验着地方管理者的智慧。


【资料图】

紧邻三林老街龙狮广场的地方,有一座名为同善堂的文物保护建筑。近期,这座百年老宅的墙面上,加装了一架“共享书柜”和一面“爱心接力墙”,成为满足老街居民闲置物品流动需求、推进社区有序发展的一剂良方。

唤醒“家门口”沉睡的“金角银边”,打开美好生活新期待——成为三林镇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营造“林小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治理品牌的一项创新实践。到2025年,全镇各镇管社区都将建立至少一个“林小舍”公共共享空间,进一步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形成有三林特色的城乡融合格局,助力实现“现代城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行动愿景。

传递爱心,“墙墙”联手

同善堂外的“共享书柜”和“爱心接力墙”一亮相,就因其“高颜值”吸引附近的居民,过往的游客、快递小哥等驻足。“妈妈,我去看书啦。”正逢暑假,“共享书柜”前迎来了不少小朋友。“那是共享书柜,书是给大家看的。你可以看,但是不能随意拿走哦。”周边居民耐心教导。

当发现有小朋友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童书时,社区志愿者马上走上前去:“你想要看什么类型的书?可以写在留言板内,看看有没有热心的人愿意提供。我们也可以通过社区资源,收集相关的二手书到这里。”

与书柜相邻的“爱心接力墙”,一如其名,这是一面自愿传递爱心的墙:如果你正好需要这些物品,可以取走;如果你有值得留下的东西,也可以放在此处,留给需要的人。爱心墙上挂的衣物、物品在此有了安身之处,也可以等待需要的居民取走充分使用。据悉,“共享书柜”和“爱心接力墙”建设都是辖区内的爱心企业赞助的,相关物品和书籍由各党组织及居民自发捐赠,经志愿者登记后,还可获得相应的三林志愿者积分福利。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记者了解到,“共享书柜”和“爱心接力墙”的设置,来源于《三林镇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居民需求调研问卷》收集到的需求反馈。自今年4月起,这份问卷通过各村居委发动、公众号发布、社区营造活动等方式,面向全镇近14万户家庭发放,目前已收到近9万份反馈。其中,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便是家中有许多闲置物品,尤其在空间紧张的老街、老旧小区,容易出现杂物堆放情况。居民们希望能有进行二手市集活动的公共空间,把旧物给到需要的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三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挥三林镇社工站的专业力量以及三林老街居民区党总支的作用,“共享书柜”和“爱心接力墙”以直观可视化的效果,带动更广泛的人群参与慈善公益。吸取三林老街的试点经验,三林镇接下来还计划在其他人流密集的老旧小区继续布局,首批将有6面“墙”纳入建设,并根据居民需求不断迭代功能,如在周边配备公共座椅,丰富城市公共设施。

为建设“现代城镇”

创造新经验、提供新样板

小小的“共享书柜”和“爱心接力墙”,蕴含了“水润绿泽,成长三林”的大愿景:

根据《建设现代城镇之“林小舍”专项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三林镇将在条件成熟的点位分批打造“林小舍”,即根据居民的人口密度、社区生活服务空白点等,挑选合适的社区场地,建设灵活散点布局的小体量、多功能服务设施,打造集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休憩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在硬件上,除了“爱心接力墙”“共享书柜”这些标配,“林小舍”内外还会优先聚焦“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的需求,聚焦青年群体学习、交往、创作需求,给百姓提供全年龄段、灵活性、多功能的综合空间。既包含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也包含就业创业、艺术文化、睦邻友好等高等级功能。

而在“林小舍”的运营过程中,将推动居民、达人、创业青年、商圈商户相互联动和角色转换,从享受服务的居民中发现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引导培育社区达人;将创业青年引入“林小舍”,承担部分或全部的场地管理职能;对接商圈商户与社区生活的共同需求点,引导商圈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公益性产品服务体验,也为商圈引流客户资源,建立内循环造血系统体系。

下一步,三林镇将继续深化“林小舍”品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造全过程民主的参与渠道,推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具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城镇”创造新经验、提供新样板。

曹之光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