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的最后一个展览日。从10月1日至8日,中国美术馆将每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并在夜场时段新增2000个预约名额。展览中,苏轼的传世名作《潇湘竹石图》与八大山人《荷花》、石涛《江干访友图》、郑板桥《兰竹图》、黄宾虹《万松烟霭》、徐悲鸿《奔马》等名家珍品悉数亮相。
(资料图片)
10月8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驻足观赏。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走进夜间的中国美术馆,等待近距离观赏《潇湘竹石图》的观众从中厅排到了东厅。东坡先生笔下,峋石疏淡,野竹仙逸,烟云浩渺中尽显作者心境。观众们在观赏时不约而同打开手机镜头,在幽微的光亮前凝神屏息,一边欣赏一边拍照。窗外的黑夜与眼前的明灯之间,宛若架起一道通向文人精神深处的桥梁。
10月8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观赏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近几年,每逢佳节夜访博物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各地不少热门博物馆采取延时开放措施,满足群众高涨的文化需求。仅以北京为例,就有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开放夜场。例如,正在举办“看·见殷商”展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假期延时开放至晚上9点,还策划了系列活动。
让博物馆“灯长明”的,无疑是群众对文化宝藏的真诚热望。今年暑期,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夜间场次,千年古蜀文明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展出13个月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共吸引277万人次中外观众,在展期最后一周更是开启了“7×24小时不闭馆”体验。
10月8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观展。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暮色里,引人入胜的除了知名的大博物馆、大展,还有不少小微文博场馆。今年夏秋之际,“京津冀古建音乐季”在燕赵大地的十多处历史建筑中上演,灯火初上时,音乐艺术家们以古建为舞台,台下观众仿佛置身于天地栋梁构造的声场之中。夜空亮了起来,文物也“活”了起来。
让博物馆“灯长明”的,还有将文博消费融入城市夜经济的探索与创意。过去,大多数博物馆往往“到点下班”,与夜间消费难以形成联动,如今,越来越多文博单位探索票根经济、引入社会力量等,解决夜间运营短板,与一座城市的综合文旅业态、文化品牌塑造等形成全天候联动。比如一张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看·见殷商”展门票,关联了餐饮、停车、酒店、游乐等300多项惠民福利,可谓“一个展带动一座城”。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数字山水”作品《极夜花火》(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一座博物馆,可以连接起古与今、日与夜、馆与城……
在“贵在意”展览中,除了传统画作,也有承续了写意观念的当代装置、新媒体作品。一幅当代艺术家杨泳梁的“数字山水”巨幅动态影像作品将宋代山水画和现代都市夜景相融,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现在排队看苏轼真迹还来得及吗?”“你们几点清场?”临近闭馆,依然有观众赶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