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第十七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10部入围终评的作品。其中,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甦译、阿兰·埃伦贝格(Alain Ehrenberg)原著《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是江苏唯一一部入围作品。“刚接到通知邮件的时候我感到惊喜,傅雷奖是法语翻译界的重大奖项,我很荣幸能够入围。这是同行和翻译界对我译文的肯定。同时也让我觉得南大出版社的编辑十分出色,是我和我的编辑配合,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翻译工作。我也看了看其他入围的社科类作品,都是很好的译作。无论谁最终得奖都是幸事。”王甦告诉记者。

傅雷翻译出版奖是中国内地翻译法语作品的权威奖项,是中国翻译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尤其在法语文学译介方面具有标杆意义。据悉,南京大学出版社此前已有多部作品入围傅雷翻译出版奖,去年南大社译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曹丹红教授的译作《事实与虚构:论边界》获社科类奖项,施雪莹准聘副教授的译作《还乡笔记》获文学类奖项。2022年《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曾荣获第14届傅雷翻译出版奖,2020年《温柔的存储》入围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2016年《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入围第8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疲于做自己》的译者王甦是巴黎十大社会学博士,在法国长期从事研究和学术翻译工作,她与记者分享了《疲于做自己》这本书更多的故事。

《疲于做自己》的作者阿兰·埃伦贝格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名誉主任研究员。尽管《疲于做自己》全书都以抑郁症为主线,但它并非一本研究心理学或精神病学图书,而是一本以精神病学史和法国社会史为背景的疾病社会学著作。南大编辑甘欢欢在找到这本书的选题后联系了王甦进行翻译,“当时甘编辑联系到我,说有一本抑郁症的社会学著作需要翻译,问我是否有意。我觉得这个选题对于现下社会需求非常及时,因为抑郁症在中国已经呈现出成为流行病的趋势。与此同时,在国内关于抑郁症的译作基本集中在心理学领域,缺乏多学科视角,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能将更多的理解角度介绍给大家。”

埃伦贝格的行文简洁有力,逻辑环环相扣。作为译者,王甦在翻译的过程中着力呈现出作者清晰的逻辑,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论述之美和分析深度。“由于在本书前半部分存在大量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术语,我在翻译时候尽量注意采取目前国内心理学领域的规范和普遍用词,注意与国内接轨。对于社会学部分,我斟酌了国内对个人主义和个体化趋势的一些研究用词,尽可能的让译文贴近学界目前的理解,不产生歧义。最后,为了减少普通读者的理解难度,我对十分专业的词汇也做了专业注释。”

《疲于做自己》这本书在法国出版后广受好评,在王甦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法国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个人化阶段,抑郁症日趋普遍,法国人的抑郁症得病率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法国关于抑郁症的社会学书籍比较少。“实际上,阿兰·埃伦伯格的这本《疲于做自己》与他之前出版的另两本书——《绩效崇拜》(Le culte de la performance)和《不确定的个人》(L"individu incertain),共同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三本书形成了一个闭环,论证了个人主义作为自主规范的普遍化发展过程。”

阿兰·埃伦伯格揭示了在高度个人化的法国社会中,经济竞争观念和竞技价值观日益盛行,迫使个人超越自我。然而,这种自主性并非没有代价,在似乎一切都出自个人选择的社会幻觉里,个人可能会因为方向的多样化和选择的压力而感到失去方向或丧失了选择的意愿及能力,“做自己”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只要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就皆有可能的幻觉,然而,一切并非皆有可能。于是,抑郁性疲劳取代了神经质的焦虑。“我认为阿兰·埃伦贝格的这些论述对当下的中国启示良多。我们看到,抑郁症已经成为了精神病中的流行病,围绕抑郁症的疗愈市场也在急速扩张。直到目前为止,抑郁症仅仅还停留在被视作‘精神感冒’的认知层次。在我看来,这对于遏制抑郁症的蔓延是远远不够的。阿兰·埃伦贝格的研究告诉我们抑郁症是现代病,与现代化的方式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器官或者精神生病这么简单,而是源自社会规则的整体变迁以及它对个体的后果。”

在这本书的导言中,王甦也提到了这一点,她认为中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诊疗上更加靠近美式实用主义,这与法国的精神病学传统截然不同,“过于强调实用和效率存在明显的缺陷: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对精神病学形而上的探究和整体思考,让人仅仅满足于心理和药物技术的纯粹运用。我认为将法国的疾病社会学著作翻译介绍给中国,能够帮助国内从业人员和大众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这种缺乏整体观的治疗陷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石伟

标签: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