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木马君

去年的某一天,我和木马爸爸一边散步,一边探讨起了一个宏大的话题:人生到底要不要追寻一个意义?

说来也是难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衣食温饱和一地鸡毛中,偶尔还能探讨这种不接地气的问题,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资料图)

这大约就是嫁给一个德国人的后果,他们好似甭管什么时候,都想要和你聊星辰大海和人生哲学。

你想和他聊聊本市的房价和未来的家庭储蓄,他一脸懵懂,似乎这种问题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脑袋。

你想和他聊聊孩子的课外辅导班和本周的家庭作业,他也不感兴趣,这种鸡零狗碎的事,值得我操心吗?

好吧,那咱们就来聊聊人生哲学吧。

那天,春光明媚,阳光真好,我俩走在路上,不知怎么的,就聊起了人为啥不快乐的话题。

已经年过四十的木马爸爸,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人家是四十不惑,他这是四十岁刚拿到人生考卷呢。

木马爸爸说,他有时会感到迷茫,也许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想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眼看着人生已经过了半程,再往下大概就是按部就班地慢慢变老。这时,像木马爸爸这样的德国中年男人,大多会有点焦虑,内心开始追问:

自己这一辈子到底是图了个啥?那个最深刻最终极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如果现在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那这辈子是不是算白活了?以后到了终了的时候,是不是充满遗憾?

国内的瓜友可能会觉得,这都是些什么神仙问题?完全不接地气呀,怕不是日子太好过才会自寻烦恼吧?

但是,这些宏大的问题,倒也不全是矫情的无病呻吟,我认识的很多德国人,内心里都会有这样的追问,并因此感到不快乐。

难怪德国历史上盛产哲学家,因为他们真的很爱思考: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循着木马爸爸的话,我也想了一想这个问题。

很快我颇为震惊地发现,这个问题似乎从未出现在我的脑袋里。

早晨起来时,我想着今天会不会出太阳,能不能高效率地完成一天的工作。

周末时,我想着带小木马去哪里玩,一家人如何度过一个轻松有趣的周末。

到了夏天,筹划着一家人的夏日旅行,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冬天来临,则想把家里弄得暖和些,期待圣诞节的到来。

如果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日子不是太难熬,我便觉得皆大欢喜,没有别的烦恼了。

说得好听点,这叫活在当下,说得难听点,也许也是胸无大志。

可是,我挺坦然接受自己这种“胸无大志”的状态,我踏踏实实地过着每一天,用劳动换得报酬,日子过得还不错,我爱身边亲近的人,也被家人爱着。

万事顺遂,还要什么自行车?

有一次,我和木马爸爸聊到类似的问题,我不小心脱口而出 “Do not look for troubles(不要自己自寻烦恼)”。

他当时听了很不高兴:这怎么是自寻烦恼呢?这是真的困扰我的问题,只是你不懂。

当然,我也是读过几本书的人,认真地聊,很快就得搬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了。

歪果仁马老师曾经很精辟地概括过,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从生理需求,比如吃饱穿暖,到安全需求,再上升到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金字塔尖的自我实现。

这个理论其实挺好理解的,自我评估一下,一个人吃饱穿暖,有工作有钱花,有家人朋友,被人尊重,这至少就达到了第四层了。

也就是说,精神上咱好歹也是小康水平。

至于自我实现,这大概就是让很多德国人夜不能寐的那道附加题。

我这一辈子,想要实现什么?改变些什么?意义是什么?留给世界和后代什么?


看看身边的人,似乎咱们中国人比较少考虑这样的问题。而发达国家的人,比如德国人,北欧人,他们好像人人都在探索一个意义。

我的中国亲朋好友,大部分经历过拆迁,如今的他们衣食无忧,住所稳定。少量的年轻人还在工作,很多中老年人每天的日常是起床,遛弯,打麻将,看电视。

日复一日,千遍一律,乐此不疲。

倘若你带着马斯洛老师的眼光来看,很快就要给他评出个三六九等来,心里忍不住居高临下地评判:

你们这些人啊,活得太低级,太没意义了。

可是,那些思想上活得更“高级”的人,过得却不快乐,所以到底孰是孰非?

我越考虑这个问题,越觉得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事。

马斯洛老师虽然画出了一个需求层次的金字塔,可是,

谁说人人都得站在那塔尖儿上?

谁又说这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高下贵贱之分?

一个人小富即安,满足于金字塔中间的状态行不行?

我认识的很多德国人,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德语里有个词语叫做selbstverwirklichung(自我实现)。一个很长的德语单词,但是当时的德语老师只说了一次我就记住了,因为他解释得很生动。

老师是希腊裔的,幼年随父母移居德国。

他在德国长大,很快便有了德国青少年的烦恼。

他不再愿意接受父母的生活方式,也拒绝父母给的升学建议,他开始思考自己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实现什么,如何能给世界留点念想。

到了中年,几经起伏波折,他最终成了一个社区学校里的德语老师。

不知道他有没有找到自己寻觅的意义。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非常努力地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晋升,看更大的世界,读更多的书,坚决远离“混吃等死”的生活。

如今,人到中年,已经四十出头了,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不想追求那金字塔尖了,甚至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的需求更简单些更低级些。

比起不够高级,我更怕不快乐。

今年读了一本书,关于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一些理论,里面也恰好说到了人生意义。

大师一语惊人,说“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假如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从跨出家门的那一刻,旅行已经开始。这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就算没有到达原定的目的地,也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大师还说,我们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不等于无能,而是接纳了自己,就不必去追寻特别的优越性。

我心里惊叹,大师您可真敢说。

本来我还遮遮掩掩,不好意思说自己精神层次上没有远大的追求。

读了关于阿德勒的书后,我终于也理直气壮了。

体验人生的历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有什么不好?

点击阅读原文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