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将饮茶》:当你看透了无常,世事尽可原谅


【资料图】

#秋日生活打卡季#

1983年,秋。

一位老人手握车票,匆忙挤上一辆向前驰行的火车。

坐定后,不辨方向的她悄声问管事员,这车去往何方?

只见对方指指后头,又抬眼看向前方。

“那边是红尘世界,咱们正往西去。孟婆店快到了,请做好准备!”

挤满乘客的寂静车厢,瞬间爆发出阵阵议论。

“上孟婆店喝茶去!一了百了!什么事都忘得一干二净。”

“我可不喝!多大的浪费啊!一杯茶冲掉了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不都是白活了?”

老人一想到自己辛苦攒下的前尘往事即将清零,便不顾危险往车下跳。

一阵眩晕后,老人睁眼,发觉自己竟安然躺在床上。

大梦初醒,原是虚惊一场。

老人深感万幸,也暗下决心,来日痛饮孟婆茶之前,定要先“忆往昔,述旧闻”,方不负此生。

这本记录了点滴往事的随笔,就是《将饮茶》。

这位可爱的老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杨绛先生。

翻开这本不足十万字的小书,仿若看尽杨绛一生的起落悲欢。

但不管命运如何莫测,她总能把境遇当试炼,视无常为风景,一一笑着应对,活出豁达从容。

人这一生,风光得意总是侥幸,遗憾痛苦才是寻常。

细品《将饮茶》终于明白,对于那桩桩件件的世间无常事,看透是修行,原谅是智慧。

1

看透境遇无常,原谅世事难料

1911年,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富足优渥的书香之家。

父亲杨荫杭是受人敬仰的京师高等检察厅长,母亲是众人夸赞的知识女性。

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现世安稳。

一个不留神,命运路上的凛冽寒风便呼啸刮来。

有一天,年幼的杨绛突然发现自家马车连同两个马夫,不见了踪影。

她这才知道,父亲因坚守道义得罪权势,一夜之间遭遇停职,家里断了收入,才不得已卖掉马车。

但父亲却没有因境遇起落而惶恐难安。

没马车坐,他就改乘人力车;没工作干,他就躲进书房摆弄植物标本,怡然自得。

受父亲影响,杨绛渐渐对无常世事多了淡然处之的气度。

1919年,杨绛父亲辞官回乡,准备重新开启事业。

刚到家,正值壮年的他就染上伤寒,烧得直说胡话,连医生都觉无力回天,拒绝开药方救人。

父亲病情最危急的那一夜,亲友们各个为命运的莫测愤慨哀叹。

只有杨绛不哭不悲,镇定自若地盘算着,若父亲真的一病不起,她就立即退学去工厂做工,担起养活一家人的重担。

好在,父亲身体底子尚好,慢慢挣扎着复原过来。

后来战争爆发,杨绛一家外出逃难。

他们东逃西逃仍无处安身,只好又冒死逃回老屋。

谁知此时,留守看房的奶妈一家早已鸠占鹊巢。

大堂上的红木家具不知去向,家中珍藏的工艺品、古钱悉数不见。

四处破败狼藉不堪,跟当年灯光璀璨的盛景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短短数月便物移境迁,众人心酸垂泪。

唯有杨绛不哀不叹,只是淡然在书中写道:“盛衰的交替,财物的聚散,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佛说无常经》中云: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活在这世上,谁不期盼生活能永远花常好,月常圆。

奈何再苦心筹谋,你我仍如沉浮于孤海上的扁舟,抵不过命运巨浪的冲刷拍打。

上一刻顺风顺水,下一刻就触礁遇险;

上一刻还挺立潮头,下一刻就可能归于沉寂。

世事无常,生活难免会起起落落。

若事与愿违时,一味耿耿于怀,处处难以释然,苦的是自己,伤的也是自己。

不如与苦乐握手言和,在无常中坦然放下,在遗憾中学会原谅。

2

看透人情无常,原谅人性薄凉

听过一句话:“这世上最难猜的是人心,最难看的也是人心。”

绕是杨绛自小见多识广,也对这莫测的人心百态,瞠目结舌。

在书中,她记录过这样一段往事。

当年,父亲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律师,慕名找他打官司的人数不胜数。

不少当事人在结案后,仍对杨父感恩戴德,对杨绛亲如姐妹。

杨绛的一个小学同学,是例外。

她仰仗在杨父的帮助下,争回千亩田产,从穷学生摇身变成阔小姐。

事毕,她却装作一副不懂人情世故的模样,对杨父一句感谢话不说,一文诉讼费不付。

若干年后,杨父因中风不得已放弃律师工作,荣光不再,收入寥寥。

小学同学再次厚着脸皮登门咨询法律问题,末了,丝毫不提酬劳问题。

只将杨绛拉到自己家中,逼着杨绛吞下2只汤圆。

杨绛深感不可思议,不禁在书中慨叹:“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世路坎坷,人心难料。

人心的无穷变幻与莫测深浅,是谁也无法控制的。

特殊时期,杨绛突然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邻居大娘率先变了脸色。

她一会儿命令杨绛光脚绕着院子跑圈,一会儿逼她爬进铁丝网,用手指去抠角落里发臭的蛋壳和烂果皮。

还有杨绛昔日同事的女儿。

对方一个不开心,就用柳枝抽打人撒气,还用锋利推子剃去杨绛的半边头发。

人生在世,谁不被诡谲的人心刺痛过,谁不为无常的人情悲戚过。

但心是一个容器,装得下仇恨就装不下宽容,长满了荆棘就开不出美丽的花。

唯有看透人心,原谅人情,才有机缘透过乌云蔽天的岁月,窥见人性的光辉,遇见含蕴光和热的美好。

在那个人人倾轧的年代,杨绛就用一双宽恕的慧眼,发现世上原来还有很多好心人。

那个负责审核检讨书的监管员,外表严厉,却在杨绛用修煤炉做借口请假偷闲时,不盘问就点头答应。

一个颇有胆量的女同志,邀请杨绛到自己的屋里睡午觉,还在杨绛手上扎了尖刺后耐心帮着挑出来。

还有那个监管杨绛做工的小将,无偿帮她做了300块砖,还不肯收一件手打的毛衣做酬劳。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杨绛的生活得以喘息,心头的暖意感激,远远超过了那些年对人或事的恼怒与失望。

季羡林说:

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一开始那样残酷地折磨着你。

人生虚无苦短,实在不必为炎凉世态愁容满面,更无需跟反复人情撕扯不清。

怨恨是座监牢,若不能破墙而出,心灵将永远困死其中。

原谅不可原谅的,过去曾经过不去的。

回过头来你会发现,真正治愈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你对人情世态的包容与释怀。

3

看透生死无常,原谅浮沉过往

《时光录》中说:“相逢都是猝不及防,其实别离也是一样。”

人生如梦幻泡影,须臾即变。

我们还来不及好好告别,就被仓促推上人生渡口,面对一场又一场撕心裂肺的分开。

在书中,杨绛就记录了数桩难过往事。

1917年,杨绛6岁。

她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的二姐,不幸得了伤寒。

待到母亲赶去照料时,二姐已经目光涣散看不清人脸。没多久,她就拉着母亲的手过世了,当时还不到15岁。

原以为,那次别离只是命运的一时捉弄。

没承想,生离死别仿佛不打招呼就来的惊雷,劈头盖脸砸得人措手不及。

1930年,17岁的大弟弟风华正茂,却因肺病转成脑膜炎离开人世。

接着,一向身体康健的母亲莫名染上恶性疟疾,无奈撒手人寰。

到最后,父亲还没等到杨绛回到身边陪伴,也因中风发作仓促离开了。

生命远比想象的脆弱,死神也远比以为的更残忍。

不管承不承认,生命的逝去,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1994年起,钱钟书的身体频频出现问题,终日缠绵病榻。

杨绛日夜照料,勉力支撑,却仍力不从心。

祸不单行,不久之后女儿钱瑗又被查出患了癌症。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最终,杨绛的“毕生杰作”钱瑗还是离去了,年仅59岁。

挚爱伴侣钱钟书在留下一句“好好活”后,也停止了呼吸。

身边的朋友伤心难过,也为经历了锥心之痛的她担忧不已。

而杨绛在遭遇种种生死幻灭后,反倒滋生出一股无畏无惧的坦荡气概。

她擦干眼泪,把钱钟书的学术遗稿整理出版,她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实中从容打扫人间战场。

周国平说:

“在这世界上,苦难和死亡是寻常事,人人必须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无论多么不情愿,生和死,悲与欢,都如一股莫能御之的洪流,潜伏在命运深处,等待你我的遭逢。

怨憎逃避,化解不开生命的无奈仓皇。

岁序流转,再深重的悲痛,也得慢慢学会放下。

生死离合面前,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多珍惜一分此刻的拥有,未来就会少一分遗憾。

很喜欢杨绛的一段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这一生,狼狈有时,辉煌有时,挣扎有时,绝望有时。

但她从未在残缺苍白的回忆里沉溺,更没有在世事无常的痛苦中停留。

正如木心所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面对无法控制的人与事,杨绛以一颗从容的心态,饶有滋味地作书读,当戏看。

人世荣枯有定,岁月幻灭无声。

成年人的世界,转个念是希望,回过头是新生。

当你修炼出一份世事尽可原谅的心境,一切得与失,苦与乐,是风景,亦是风情。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