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化股份贴“新冠防治”标签获六连板!背后惊现知名游资,博弈风险浮现?)

3月8日,A股继续震荡走低,两市逾4000只个股飘绿,各大指数盘中均跌2%左右,一度创近期新低。板块方面,前几日火热的新冠防治概念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个股走出独立行情。

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的河化股份开盘即涨停,已连收6个涨停板,股价报10.09元,涨停板封单金额达8251.48万元,最新A股总市值达36.94亿元。

河化股份——一个在过去十年当中,有六年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在2019年通过资产重组后,便从一家化肥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医药公司”。

最近,该公司突然站上“新冠防治”概念的风口,3月以来股价直拉60cm涨停,而在背后又浮现了多家知名游资的身影。

不过,随之而来,诸如缺乏明确利好、高管趁机减持、游资频繁进出以及糟糕的基本面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种种迹象都表明,河化股份的六连板背后或是投机资金博弈的结果。

“保壳”路上施展各种路数 画风突变化肥股成了医药股

3月8日,A股再度上演“千股飘绿”的剧情,三大股指早间震荡走低,沪指一度跌超2%失守3300点。在板块方面大多走势低迷,就连前几日火热的新冠防治概念股也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个股逆市走出独立行情。

其中,作为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的河化股份开盘即涨停,至此,已连收6个涨停板,股价报10.09元,涨停板封单金额达8251.48万元,最新A股总市值达36.94亿元。资金流向方面,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597.76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1048.38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287.27万元。

从消息面上看,河化股份近来股价出现异动,或是因为该公司沾上了新冠防治这一热门概念。

但令人疑惑的是,许多公开资料显示,河化股份是一家从事化肥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公司,是广西重点化肥骨干企业,该公司尿素年产量曾占广西自产尿素总量的60%。

那么,一只化肥股是怎么摇身变成医药股,又贴上新冠防治标签的呢?

河化股份算是A股中历史较为悠久的老牌上市公司了,其前身是隶属于河池化工集团旗下的广西河池氮肥厂,1999年于深交所挂牌上市。

上市后,河化股份的经营业绩如同“王小二过年”,从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就在微亏与薄利间反复切换。到了2008年,公司亏损金额已经破亿,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河化股份的年度亏损分别为1.27亿元、1.32亿元。

连续的亏损让河化股份“披星带帽”,眼看濒临退市边缘。为了保住河池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当地市政府施以援手,据公司2010年报披露,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河池股份的部分债务得以豁免,才使得其顺利实现了扭亏为盈,保壳成功。

经此,河化股份的经营业绩又回到了微亏与薄利间反复切换的状况,但其主营业务收入不断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在不断通过诸如争取财政补贴、债务豁免甚至是炒股的方式勉强维持经营业绩。例如:河化股份在2014年通过出售国海证券(000750)股票获利3700余万元,这一金额超过了当年河化营收的一半,由此河化才在当年实现小幅盈利。又例如:河化股份在2017年获得了近6500余万元的债务豁免,2016年至2018年累计获得5500余万元的经营性财政补贴。

实际上,自上市以来,河化股份便在“保壳”之路上与市场、监管“斗智斗勇”。但仅仅依靠上述的盘外招,并不能改变企业因内功不足而陷入的困境。

随着2015年及2016年河化再度出现亏损金额破亿的情况,公司原控股股东河化集团决定放手。2016年,河化集团将所持的河化股份29.59%股权转让给银亿控股,转让价格为9.66元/股,总价款为8.40亿元。

银亿控股创始人便是国内知名的资本猎手、宁波前首富熊续强。银亿控股入主后便开始大力扶持河化股份,先是豪掷8000万元现金,随后又给予了河化10亿元的借款额度。之后,银亿开始一系列资本运作,试图通过资产重组让河化股份摆脱落后的尿素生产,进入新的赛道展开经营。

河化股份近5年年报显示,其先是在2016年成立了三家子公司,拟将主营的化肥业务包括资产与负债转移至相应子公司,后又试图收购某传感器公司。

不过与众多房企一样,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亿控股自己也遭遇了经营危机,连续四年亏损上百亿。2019年,河化的控股股东银亿控股申请破产重整,今年2月27日,破产重整完成,熊续强黯然出局,失去了银亿控股的控制权。

但在银亿控股破产重整完成以前,河化股份便成功的进行了资产重组,实现了“腾笼换鸟”。

河化于2019年末并购南松医药,并对尿素生产相关实物资产、负债进行置出。至此,河化股份的主业由化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变更为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推广。从化肥股摇身一变为医药股。

除此以外,受益于南松医药的并表,加之疫情影响,南松医药的业绩大涨让河化股份在2020年上半年度成功扭亏为盈,当年实现总营收2.44亿,同比增75.62%,净利润3394万元,同比增150.79%,并在去年五月成功脱帽摘星,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

看起来,在上市23年后河化股份的经营终于步入正轨,公司的营收向好,盈利水平也开始提升。可惜河化股份这个轨刚上了一年了,就又出现了经营业绩大幅下降的情况,公司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0万元–143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78%-68.32%。

“新冠防治”标签含金量存疑 涨停背后多路游资身影浮现

虽然成功揭开了河化股份从化肥股变成医药股的过程,但其收购的子公司南松医药的主要产品为抗疟疾类、孕激素类、营养剂类等品类的药物中间体,而这又是如何与新冠防治概念扯上关系的呢?

从河化股份在2020年2月4日披露的公告来看,其子公司南松医药的主要产品包括羟基氯喹侧链和氯喹侧链等医药中间体,其中氯喹侧链是生产磷酸氯喹的主要原料。

而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是治疗新冠的临床药物之一,该药物最初的临床用途是抗疟疾。在疫情爆发之初,通过研究发现,该药物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因此,作为能够生产新冠治疗药原料的厂家,河化股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冠防治概念股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磷酸氯喹是在疫情爆发之初,在缺乏有效药物的情况下,被用于新冠肺炎应急治疗的一种药物。

随着国内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升,磷酸氯喹在国内的需求便开始下滑,该药物被用于治疗新冠的临床研究记录也多停留在2020年。

在国外市场上,由于磷酸氯喹的副作用不明确,多国也停止了相应的临床试验,在去年底,辉瑞、默沙东等医药公司研究的针对性更强的口服特效药已经上市。

由此看来,仅是为一种有些过时的“新冠药物”生产原料的河化股份,其所含“新冠防治”概念的成色,恐怕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股价走势来看,多路知名游资在河化股份暴涨的过程当中现身。

其中,有“量化大本营”之称的华鑫证券上海分公司,自1月以来先后7次登上龙虎榜,异动净买入金额达2218万元;此外财通证券杭州上塘路在3月3日-4日买入2100万元,又在7日至8日一举出货卖出3959万。

不仅仅是游资在投机炒作,其公司高管也在出手减持,河化股份3月4日披露,公司股东王进文和王翠莲于2021年4月21日至2022年3月3日减持公司股份共计366.12万股。

而据河化股份在2021年9月14日披露的减持公告,上述两位股东原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195.66万股,可见本次股份减持计划或许尚未实施完毕。

在两市“千股飘绿”之际,已经6连板的河化股份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但是当前该公司的股价走势或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本面,游资的频繁进出更是说明了投机资金在其中的激烈博弈。

由此,河化股份连续疯涨后暴露出的炒作风险,值得投资者警惕。

(责任编辑:郑晨烨 )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