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房文彬
2020年初以来,“惠民保”走进大众视野,并在全国迅速铺开。截至2021年12月,全国累计参保人数近1亿人。
“目前,我国‘惠民保’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支持和推动力度上仍有待加强。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惠民保’是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上的普惠型城市定制保险。”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说。
孙洁认为,从目前开展的模式来看,“惠民保”大多是各地政府主导,联合保险公司和第三方运营平台,搭建地区性的惠民医保方案,分层次解决民众的医疗问题。“惠民保”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普惠保”保障的主要是大额支付的风险,通常设置较高免赔额,年轻的健康人群在参保后很可能因未得到赔付而降低续保动力,反而是带病人群会积极续保,使得其面临“死亡螺旋”的风险,赔付率不断攀升。二是保险公司经营积极性的问题。部分城市政府对赔付率要求高,对保障责任要求高,而宣传力度不足致参保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或缺失对保险公司超赔的风险补偿,使得部分保险公司面临亏损风险,长期经营的积极性下降。三是产品定位问题。目前较多产品形态雷同、定价较为粗放,如何与医保局深入合作,结合城市医疗数据制定更精准的产品,做到一城一策,实现产品差异化,也是面临的问题。
为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孙洁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经营参与主体的资质标准,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盈亏平衡补贴机制、跨区域服务和结算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确保“惠民保”项目长期可持续经营。
二是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按照确保用户隐私安全、最小化可用、数据脱敏等原则,打通传统医疗机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为“惠民保”产品的精准定价和迭代演进、“惠民保”与其他商业保险的保障优化组合以及实现精准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建议建立多元化筹资通道,通过个人支付、企业支持、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形成广覆盖的保费来源;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定向型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跨地域融合发展路径,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分摊,提高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
标签: 全国政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