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乐之】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陷阱,守护好自己的信用名片。
近年来,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以“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的名义,发布以“停止催收”“反催收”“全额免息”“停息挂账”“信用卡债务重组”等为标题的广告,冒充法律工作者骗取消费者信任,获取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收取高额代理费用,牟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据北京银保监局介绍,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有四种常见套路。
(资料图)
套路一:假冒专业人士发布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冒充律师、银行员工或相关专业人士,在微信公众号、QQ群、网络论坛、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发布“逃废债务”“全额免息”“征信修复、洗白”“专业反催收”等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编造虚假成功案例夸大宣传,删除屏蔽不利评价,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等为噱头进行虚假承诺,欺诈诱骗消费者找其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
套路二:诱导获取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收取高额费用。夸大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作用,诱导消费者授权其获取个人金融信息,并要求提供身份证号、信用卡账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及成员信息,甚至要求邮寄身份证原件、信用卡、电话卡等重要个人证件,或要求提供密码信息等敏感金融信息,并向消费者收取高额的代理费、咨询费或手续费。
套路三:怂恿消费者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恶意逃废债。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违背诚信原则甚至跨越法律底线,编造办卡经历等事实,伪造贫困、重病、残疾等证明材料,错误套用法律法规,使用固定投诉模板,以消费者身份向银行、监管部门、政府机关等进行投诉举报,并借此向银行机构施压,以达到逃避债务目的。
套路四:阻碍有关部门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切断正常维权渠道。切断消费者与银行、监管部门间的直接联系和沟通,诱导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不当维权,甚至以扣押身份证等手段胁迫消费者以维权为名反复升级投诉,阻碍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正常协商,从中攫取非法利益。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发现,早在2019年,广东银保监局就曾发布风险提示,提示消费者: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在收取高额佣金、增加了还款费用、个人征信系统留有不良记录等三方面损害消费者权益。
一位银行从业者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或面临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用受损、个人资金损失等多方面风险。消费者除了面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非法出售、非法使用的风险外,还可能因为承担高额的咨询费、代理服务费或手续费而进一步加重自身债务负担。
一位业界专家透露,如果消费者受非法代理方教唆参与编造事实、提供虚假材料进行恶意投诉,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涉嫌违法犯罪。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陷阱。一是全面清晰了解信用卡功能,做明白消费者。二是信用卡消费量力而行,养成按时还款好习惯。三是认清非法代理真面目,切勿泄露个人信息。四是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