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一季度银行揽储,往往会亮出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短期定存产品三大利器,然而在资管新规实施元年,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的揽储利器中结构性存款却风光不再。一些银行甚至直接停售了结构性存款,而在售的银行中,可选择的结构性存款种类也不多,大部分不超过10款产品。
结构性存款退出部分银行在售清单
随着假结构性存款“清退”,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背景下,曾一度被视为保本理财替代品、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的热度冷了下来。近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调查发现,目前多家银行已停售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售的产品数量也相对较少。
“从去年底开始就不卖了,总行有要求,结构性产品规模要压缩,所以去年一些产品到期后就不再出新的承接产品了。”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往年一季度的揽储任务中,结构性存款是全员揽储的必选项,不过今年这项任务取消了。”另一国有银行人士表示。
不光是国有大行,一些中小银行也不再发行结构性存款。“之前卖的很火,但现在已经不再发行了,APP端和柜台都不卖了。”某城商行理财经理说,后续是否会有结构性产品还不知道,要看总行的安排。
记者也查询了在售结构性存款的股份制银行,在售的产品数量相比今年年初又有明显缩减。3月23日,记者登录兴业银行APP,在售结构性存款仅有9款,其中3款是美元类产品,剩下的多是90天以内的短期产品。而华夏银行APP内在售产品仅10款。之前结构性产品比较丰富的招行APP内,记者也仅仅查询到了11款结构性存款。其中31天至94天的中短期产品有7款,占比为63.6%。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压降,其中,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幅度最大,个别国有行已停发个人结构性存款,一方面是受监管约束,另一方面是银行自身存在压降负债成本需求。
从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月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由升转降,下跌至5.88万亿元。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2.1万亿元,相较上月微幅下跌了54.51亿元;中资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78万亿元,相较上月下降了882.7亿元。
收益吸引力持续走低
除了产品发售量较少之外,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率也不再“吸睛”,利率普遍在1.1%-3.5%,最低收益率与定期存款利率相近,而各家银行最高的预期年化收益基本处于3%至4%水平。
如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一款64天的结构性存款,起存金额1万元,预期年化收益为1.5%至3.2%,某银行一款91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起存金额91天,预期收益率1.1%或3.31%。某国有银行在售的18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主要集中于起购金额1万元,投资期限以36天、64天为主的短期产品,投资期限180天以上的产品仅有3款。
一些预期收益率显示较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或者投资期限较长,封闭期限增加了投资者的考量,或者收益的范围比较广,实际收益或许并不如投资者的预期。
3月中旬,市民鲍女士在某股份制银行购买的一款130天的理财产品提前收益到期,她仔细算了一下,最终收益月3%左右。“这个收益率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些差距的,之前买的时候后产品说明书的预期收益率是0.5%至8.0%,虽然我想过8%的收益可能性不大,但是产品的收益范围定的那么宽泛,我还是挺期待4%~6%,最终收益有点小失望。”鲍女士对记者说。
“此前,假结构性存款会将障碍价格划分得特别宽,设置得也较为简单,使客户很容易拿到中档或高档利率,客户愿意购买,也成为银行的揽储利器。”一家正在发售结构性存款的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坦言。但随着假结构性存款的“清退”,结构性存款只能保证本金和最低收益率,至于最终收益率如何还需要看挂钩标的市场表现。
受短期金融市场震荡影响,一些银行也推出了挂钩黄金、指数等金融衍生品短期表现的结构性存款,以吸引投资者。不难看出,投资者们似乎更倾向于配置起购金额低、短期、灵活支取的结构性存款来过渡。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结构性存款收益率的不断下行,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将持续减弱,侧面助推结构性存款压降的趋势。(记者周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