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刘大昌:乐观看待全球IPO融资市场)
面对包括美国缩表、加息和地缘冲突在内的诸多不确定性,全球IPO市场面临新的激荡。一方面,部分市场融资规模出现阶段性走低;另一方面,以新经济等为代表的IPO主体估值也呈现阶段性回落。
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刘大昌4月7日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专访时认为,虽然今年以来全球新股市场出现一定放缓趋势,IPO主体估值短期受压,不过在充裕上市申请数量等因素的推动下,依然对全球融资活动抱以乐观态度。
毕马威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新股市场气氛转趋审慎,募资总额较去年有所下降,不过按照过去 5 年计算,仍处于高位。
刘大昌对记者介绍,“全球市场气氛持续受到环球经济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货币政策收紧程度的影响,短期内导致IPO项目延迟上市,从而令首季新股市场放缓。IPO主体估值同时受宏观经济因素及二级市场表现影响,短期难免受压。”
不过刘大昌对未来新股市场表现仍然持乐观态度。他分析,一方面,企业对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仍然不断增加,构成充裕的上市申请量,有助稳定主要新股市场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在科技、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企业增长的带动下,随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逐渐消除,因此对全球融资活动持乐观的态度。
就中国新股融资市场而言,这种预判正在迎来新的变量。
“国内市场全面注册制有望在今年全面铺开,在此制度下市场将进一步迈向市场导向及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这将深化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巩固A股市场作为位列全球领先交易所之一的地位。”刘大昌表示。
毕马威截至2022年3月24日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第一季度,有83宗企业IPO募集资金1814亿元。科创板和创业板是2022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的驱动力。以募资金额计,前十宗A股IPO活动中,有九家来自科创板和创业板。“在充分的上市申请数量下,预计这些板块将持续为市场带来动力。”刘大昌表示。
全球IPO激荡的新格局下,有一类上市方式颇受市场关注。2022年第一季度,在监管审查力度持续,加上在市场持续波动以及加息环境下,美国SPAC上市宗数较上年同期录得较为明显的回落。
“在美国市场,SPAC上市从2021年4月份已开始放缓。”刘大昌指出,尽管如此,但是以上市宗数计算,与2020年前的水平相比,美国SPAC交易量仍然处于高水平。
据刘大昌介绍,SPAC在美国已有超过20年历史,直至2020年才爆发。在炽热的市场氛围下,美国监管机构对SPAC的监管审查日趋严格以致投资者的态度更为审慎。美国SPAC在上市宗数及募集金额亦不断创新高,2021年全年美国市场录得613宗SPAC上市,募集金额为约1,620亿美元,比2020年的248宗及833亿美元高出分别高出147%及94%。
资料显示,美国SEC于2022年3月提出新规则草案,建议加强SPAC的信息披露和责任,并以SPAC在投资者做出关键的投资决定时提供全面和公平的信息为目标。
刘大昌认为,在加息环境以及加强对SPAC监管的环境下, 预计短期内SPAC的上市数量将较难出现类似2020 及2021年的爆发性増长。
相较美国市场,香港于SPAC方面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会否出现不同于美国市场的新节奏呢?
刘大昌表示,香港SPAC上市机制于2022年1月生效后,整体来看,市场反应积极,在首季度共录得11宗SPAC的上市申请,而首家SPAC已于3月18日挂牌。“我们认为此机制将为发行人及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融资选择和投资机会。随着首家SPAC在第一季度挂牌,加上目前充裕的申请数量,首批SPAC并购交易有望于年底前完成,届时将为香港市场进一步注入动力。”
标签: 中国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