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3月1日,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发布《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以下简称“贴标绿债”),即经官方认可发行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共计6463.49亿元,较2020年增长123%;在有评级的贴标绿债中,AAA级占比最高,达89%。

《报告》认为,2021年绿债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一方面纠正了运动式“减碳”,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绿债项目标准趋于统一。接下来,需不断完善绿债发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绿债市场扩容。

绿色债券整体评级较高

目前,我国绿债市场上主要流通着两种绿色债券:一种是贴标绿债,即经官方认可发行的产品;另一种是未贴标但实际投向绿色项目的“投向绿”债券。

《报告》显示,2021年贴标绿债发行规模共计6463.49亿元,较2020年增长123%;“投向绿”债券发行了805只,发行规模为1.3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32%。在贴标绿债中,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ABS)、金融债、公司债的发行规模较大;在“投向绿”债券中,地方政府债的发行规模最大,占比超过三成,中期票据占比超过两成。

从发行主体看,在贴标绿债中,公用事业为最重要的发行领域,发行规模达2103.24亿元,占比为34.91%;金融和工业的发行规模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30.48%和26.29%。在“投向绿”债券中,发行规模最大的领域是工业,达4787.66亿元,占比为52.54%;公用事业紧随其后,占比为28.85%。

在发行评级方面,2021年新发行的贴标绿债和“投向绿”债券信用评级均较高。在有评级的贴标绿债中,AAA级占比最高,达89%;在有评级的“投向绿”债券中,AAA级占比高达94%。《报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AAA级地方政府债的纳入提高了“投向绿”债券的整体评级水平。

积极引导绿债市场扩容

去年,除了发行规模提升,绿债在产品设计和发行方式上也有所创新。比如,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绿色金融债券100亿元,采取“固息+浮息”品种、“批发+零售”模式、“境内+境外市场”等方式同步发行。7家企业发行了首批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重点聚焦高碳行业的减排需求等。

《报告》认为,在现有的创新基础上,应继续推进绿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完善绿债发行激励机制,推动绿债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引导绿债市场扩容。

标准化建设方面,《报告》建议,广泛推广使用统一的绿债数据库,加强绿债环境效益信息的穿透披露,通过金融科技穿透披露并公开展示债券投资项目对环境效益的贡献,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同时,也对绿色信贷投向项目起到监督检验的作用,有效防止“漂绿”“洗绿”等行为。

服务创新方面,《报告》建议,在现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框架下完善绿色地方政府债发行要求,按照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进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鼓励发行ABS(资产支持证券)以盘活绿债资产,推动绿色ABS、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贷款抵押债券,提升绿色融资便利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拓展绿色信贷ABS登记,并为形成绿色信贷ABS认定指引夯实基础。

引导绿债扩容方面,《报告》提出,可考虑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给予利息所得税适当的优惠;研究对商业银行持有的绿色债券适当降低风险计提;简化绿色债券发行程序,对于符合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债券,建议发行不设评级门槛,对绿色债券优先审批或注册,促进提高绿色资产的流转效率。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