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研究院

新概念、新泡沫出现,膨胀又破灭,这个过程在不断重复着。

最近两三年,医疗赛道动辄十亿级别的巨额投资不足为奇,尤其是当巨头雄心勃勃地开始与保险业务联动,保险行业也急于找到转型突破点和关口,诸如“医药险”之类的概念被越炒越热。但现在,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当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股市连续暴跌的时候,或许你已经注意到,曾经大放异彩的互联网医疗在这次大爆发之前,已经跌了差不多一年了。

王梓/制图

陷入困境

对于互联网医疗巨头股价暴涨后的暴跌,我们认为大概有以下原因:虽然我国医疗行业供需有所失衡,一些医疗资源相对来说匹配不均,且伴随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存在都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但其盈利模式也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几乎所有自称要缓解紧张医疗资源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现如今在医疗服务这一业务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发展。

首先,相比于在线医疗,大多数人在生病时还是更多依赖线下就诊,在线医疗这一服务更多还在普及中;其次,相比于线下就诊,在线医疗在医保支付这一环节上还并未打通,如果患者选择了线上就诊,需要自己支付的比例就相对较大,在支付费用方面,线下的医保也更占优势;最后,在线医疗相比于线下就诊并不具备深度检查、治疗等一系列的服务,对比能一次性完成从诊断到检查甚至手术的线下场景,人们从便利性来说也会更倾向于线下治疗。

靠卖药赚钱

几家互联网医疗巨头的业务模式基本相同,均覆盖了线上药品零售、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虽然整体看上去业务种类丰富,但财报数据显示,总营收均以“卖药”为主。

当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医疗行业后,虽然互联网医疗企业整体在流量的获取上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互联网企业和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线上卖药成了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主要业务模式。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能让其长期发展的核心业务必然是在线医疗等医疗服务,仅依靠卖药很难让人们认可其宣扬的“医疗服务”。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各企业也都还在探索期,想要在线服务能够真正地成熟发展起来还需要一定时间。

政策成最大变量

除了上述的两个内部原因,互联网医疗也受到了一定的环境影响。去年4月,中国政府网明确了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以防范某些虚假处方单等行业乱象。基于此,互联网医疗板块也是惨遭重挫。

除了互联网医疗巨头,好大夫在线、微医、叮当快药等企业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除了上述的3个问题,还有信息碎片化、医生资源、健康服务等问题也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比如现存的互联网医疗实际上只是一个线上诊疗系统,相比于线下医院,线上完整医疗服务还并未完全实现。对于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的建设,目前还并不能实现处方流转、医保支付等服务,信息碎片化问题让许多医疗资源都无法实现共享,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及健康档案系统并未实现对接,线上线下还未完全连接起来。又比如在医生资源方面,虽然说各互联网医疗各平台都有属于自己的全职医生入驻,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以兼职、合作的形式为主,相比于线下的名医吸引客户的能力较小。且就目前的状况,从社会地位的发展、医学能力的提升、经验积累的增长等方面来看,医生往往会选择更加完善的线下诊疗系统。

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主体,但线下医院或许是互联网医疗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医疗必须借助实体医院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医疗整合。

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目前疫情的发生激增了互联网医疗线上用户的数量,并加大了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国内老龄化的问题及慢病困扰等都助力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或许互联网医疗行业破冰将要开始。

风向在变化

虽然互联网行业必定会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条赛道恐怕要迎来一段低谷期。

这两年在疫情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凸显了其便利性,也展现出一块尚待发掘的巨大市场——2021年数字健康领域的融资总额相比于2020年增加了约1185亿元,同比增长约89%。国内资本也纷纷跑步入场布局,掀起一股融资热潮。我们粗略地统计了2020年的26起融资交易,覆盖21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了107.36亿元。从2021年到现在,我们也记录了30多起融资,其中圆心科技、微医、叮当快药的融资金额均在14亿元以上。

有意思的是,从互联网医疗巨头股价创新高之后一路下跌,互联网医疗融资发起20多起,但大多都属于中小规模,单笔的融资金额多在千万元、上亿元,20多起融资总额超40亿元,融资金额下降。

目前看来互联网医疗赛道或将持续低迷,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前景巨大,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