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已成为共识。这不是“赛道超车”或者“弯道超车”,而是换了一个赛道,重新定义人类社会资源利用的方式。

面向“碳中和”,能源转型的方向是什么?企业如何创新把握此转型方向?

日前,由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召开“能源中国-‘双碳’目标下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线上专题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在会上指出,“未来谁能够在零碳技术上创新占据领先,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谁就有可能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

在业内看来,我国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给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意味着产业需要在发展理念、技术结构、发展方式上进行全新的变革。

循序渐进促低碳转型

自去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部署。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戴彦德指出,实现“碳中和”是一场涉及全社会的深刻变革,但目前中国在能源发展上还面临区域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根治、油和天然气对外依赖大等问题。他表示,“我们需要转换能源赛道,加快非化石能源和电力的发展。”

“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降低能源消费、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才有条件、有可能让可再生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戴彦德表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在传统能源上作出很多“牺牲”与让步,“但这不仅是‘碳中和’目标所驱使,也是中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

对此,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也表示,要加强过渡过程管理,做到先立后破、升降有序、公正转型。他指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产业要上升,有的产业要下降,“比如水电、风光、设备制造、市场服务,这些产业毫无疑问会在‘双碳’目标下上升,但是一些高碳产业可能在未来40年里会逐渐收缩下降。”

数字转型迎新机

实现“双碳”,需要依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在邹骥看来,有了“双碳”目标后,需要把碳排放的额度看成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同时,实现“双碳”目标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例如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新制造,这使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动能。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指出,当前,数字化正在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同时,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ICT)能耗则在快速增长,急需低碳转型。他表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5G技术等的融合发展,正在改变整个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从更广泛意义讲,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引领能源产业变革,成为一个源动力。”刘文强表示,当前,数字化赋能发电设备、新建能源的比例已经显著提升,未来,能源生态体系各个方面将形成全链接的数字生态。他同时指出,数字经济也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如清洁化转型、能源消费环境多元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能源”领域,深圳市已开始投入创新。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创新中心材料与能源产业研究所所长左新兵表示,“深圳已经迈出了数字能源的第一步,未来,新的模式和新的创意将在碰撞中催生出更多更活跃的、绿色的、数字化的探索。”

据左新兵介绍,在建筑、虚拟电厂以及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相关企业都能够找到新的业务着力点,把数字化应用于生产环节中,这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达到降碳目的。他指出,数字化能够为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推动力,打通多种能源应用和供需互动之间的影响,极大拓展电力市场广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低碳行动中。

左新兵表示,相关企业也需要找到新的业务着力点,把数字化应用于生产环节中,这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达到降碳目的。

左新兵认为,数字化能够为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推动力,为企业和家庭算好节能的经济账,打通多种能源应用和供需互动相互之间的影响,极大拓展电力市场广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低碳行动中。

控制企业能源消费

控制企业能源消费,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提出,“双碳”目标确立后,高耗能产业成为制造业减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加了“能源双控”等手段,通过控制企业的能源消费来推动其“减碳”。

“十三五”以来,中国高耗能产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包括产品能、污染物排放的环保指标、企业的创新能力等都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朱彤认为,制造业减碳的关键点,一是依靠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减少高碳能源消费;二是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减碳。

朱彤说,我国发展“低碳”高耗能产业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低碳能源技术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的低碳转型,为高耗能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低碳能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高耗能产业的庞大产能、先进技术和工艺为企业低碳技术探索和示范、加速低碳技术迭代和大规模推广的市场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在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逻辑下,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去发展一个低碳的高耗能产业。”朱彤说。(记者蒋元锐)

标签: 碳中和 目标下 企业如何 创新把握 能源转型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