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王钟的

一闻就昏迷,一喝就失忆,服下后乖乖听话……3•15前夕,记者卧底调查“迷药”产业链,发现电商平台上仍有不少药贩子将各类“迷药”伪装成香烟糖果饮料隐蔽出售,卖家还给买家详细讲解如何收拾现场脱罪。经记者调查举报,这些药贩子正被查处。

给人下了“迷药”以后对方乖乖听话,这些在犯罪片里出现的情节,竟然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轻松成为现实,无疑令人忧心。在类似“迷药”案件中,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因此受到身体伤害和隐私权利的侵害,如果药物毒性较大或是剂量过大,甚至会威胁生命。

根据报道,网上叫卖的“迷药”多是精神类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一旦被滥用,非但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还会危害服用者健康。因此,国家对药品使用有着严格的管控规则,对于精神类药物更出台专门规定。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对相关药品的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提出具体要求,对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设置严格规定。例如,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等。

有的“迷药”可能不具备成瘾性,暂时不在毒品的管制范围内。但是,不知情者服用“迷药”以后受到的伤害,同样不能被忽视。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必要像打击毒品一样治理“迷药”产业链,让实施违法犯罪人员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与毒品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地下有所区别,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是合法的,但会在流通环节产生被人滥用的问题。有的可能是生产企业和中间商管理不严格,导致本该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品流入地下黑市,也有可能是药贩子通过去医院“骗药”后转手倒卖,或直接利用经营诊所或精神病医院出货。

此外,曾有媒体梳理公开案例,发现通过进境邮递渠道,伪装成钙片、酵素等物品非法邮寄精神药品氟硝西泮的案件多发,通过“互联网+物流寄递”进行的类似活动也明显增多。换言之,精神类药品的非法流通渠道非常复杂,需要多管齐下,仔细排查各个环节,切断任何可能的流通链条。

目前,尽管在平台上明目张胆出售“迷药”的现象已经不多,但还有药贩子巧立名目,以不相关的商品名称贩卖药品,比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把“迷药”伪装成壁画出售。对此,平台要加大技术监控力度,比如增加关键词检测功能,对于触发敏感信息的交易,及时介入处置。

规范管制药品流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不把“迷药”当玩笑看,进一步划清红线和底线,并不断提高违法成本,“迷药”乱象才有望得到缓解。(王钟的)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