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垃圾桶少,正常出行喝个水,矿泉水瓶都没地方丢。”“一个冰淇淋拿20分钟都没地方丢。”一些上海市民抱怨,垃圾分类后街头的垃圾桶太少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在“2023民生访谈”中回应,从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为更好适应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实效提升的需要,引导流动人群遵守文明分类习惯,营造低碳生活新时尚的社会氛围,上海于2019年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明确道路、公共广场等场所废物箱的设置,应结合道路和公共广场人流特征、生活垃圾产生特点,具体位置应该既方便生活废弃物的投放,也方便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

2019年,上海全市有公共废物箱6.2万个,到2022年上半年,全市废物箱数量削减到3.6万个,到2022年年底,废物箱优化增加到3.8万个。“这中间有部分市民网民提出建议,我们调研后发现,有的地方配置得太少,优化提高到3.8万个。总量上减少了2.4万个,有效减少了分散型街面污染。”

“近期网友热议的话题,我们也高度关注,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部分网友质疑目前上海道路废物箱设置过少,导致随手乱扔垃圾现象增多,还有反映扔垃圾不方便,也有一些网友支持道路废物箱少设一点,减少街面污染。”邓建平表示,绿化市容部门在日常管理中确实发现部分区域存在道路废物箱偏少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

邓建平表示,市绿化市容局计划按照三个原则,分三步走来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废物箱的设置,持续提升公共区域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跟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的原则,每个公交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一定范围内将设置废物箱,方便市民上下班出行中简单投放随身垃圾需求;二是跟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的原则,在过街横道线进出口根据人流量实际情况增设废物箱,同时在公共广场、街心花园、开放绿地等人流密集的场所选择适宜的位置,优化废物箱的设置,“废物箱放置一定要合适,有的地方网红打卡,他在旁边拍照,旁边是废物箱(不合适),位置也要考虑”;三是跟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原则,到去年年底,上海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将近2.2万组,今年继续推进优化道路公共场所废物箱投口二次升级改造工作,引导市民群众正确分类投放。

邓建平称,垃圾分类施行四年来,上海垃圾分类在全体市民共同努力下,总体态势平稳有序。今年为了更好地巩固生活垃圾分类时效,将继续按照“五有、三规范、一明显”的测评标准,采用随机暗查方式,紧盯居住区和各类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定期评估,定期通报。

邓建平介绍,目前是请第三方到小区暗查暗访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好的街道和小区往往盯住第三方打听,“什么时候到我街道暗查,什么时候到小区检查垃圾分类的情况,这样的街道比例不高,他们没做好,很担心。我跟第三方抽查暗访的公司,今年签的合同,假如你泄露几月几号到哪个街道小区暗查,我们终止合同。95%以上的街镇,95%以上的居民区不担心,因为做得很好。”邓建平说,垃圾分类是长期工作,要久久为功。

装修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也是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新小区一般规划有垃圾厢房,位置合理,空间保留;老旧小区垃圾厢房没位置放,原来没有垃圾厢房,而且小区里道路比较窄,市民群众装修的需求比较大,装修产生的一吨两吨装修垃圾堆在小区路上,影响市民通行,投诉就比较多。”邓建平说。

为了切实解决装修垃圾使用过程中的扬尘扰民、噪音扰民等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和上海市房管局联合印发了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本市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投放和收运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上海市装修垃圾采用三种收运模式:新建小区设置固定厢房,老旧小区和没有条件的则采用专用回收箱、临时交付点。

“三种模式共存,有条件放在厢房里最好,离居民比较远,收运比较方便。没有条件的,要么用回收箱,要么临时交付点,市民看哪一种更合适。多种选择来提高周边环境整洁度,同时减少垃圾停留时间。”邓建平表示,政策发布后,老旧小区的居民非常欢迎,但也有小部分小区回收箱都没有地方放。绿化市容部门和房管部门将携手推进,争取今年把新模式做到全覆盖,减少装修垃圾收运矛盾。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