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密度城市,炙热街道,如何为步行者降温?

夏日要遮荫,肯定首先想到植物。行道树当然可以提供最好的绿荫,但要求足够的空间和水,也需要多年生长,才能浓阴垂地。因此,高密度大都市中的绿荫可遇不可求,难以设想仅靠植物就为所有城市步行道提供足够的阴凉(人行道覆盖率超过80%)。通常需要其他结构辅助。


(资料图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中的遮荫步道(来自网络)

香港中环空中步行系统

搭接天桥,巧妙借路,达成体系,提升全天候宜步行性

香港中区空中步行系统,是寸土寸金大都市建造步行体系的典范。该系统位于香港岛西北侧,包含中环(Central)与金钟(Admiralty)两个CBD区域。

发展历程如下:① 萌芽于1963年:了解决地块内商业面积不足及地面层商务通勤不便等问题,许多私人业主主动提出,在建筑间建立空中步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彼时的“空中步行系统”仅是几条散落在各处的过街步廊,并没有真正构成“系统”,更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② 发展于1974年之后:政府明确了自身在空中步行系统建设过程中作为“监督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在协调改善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的同时,大力营造空中公共空间,完善空中步行系统。私人业主早已意识到强大的人流驱动力的重要价值,积极配合连通二层中庭空间。在“政府监管,多方合作”模式下,道路、花园、扶梯、步廊逐渐融合在一起,结合地块建筑裙房和屋顶平台,形成满足通勤、消费、休闲、聚会、观景等行为的具有特色节点的空间系统。

当然,除了空中步行系统,香港也精心规划地下步道体系。香港城市地下空间,以地铁站为枢纽向四面八方扩散延展,连通公共设施、地面大型商业中心。此外,还开发了大量商业设施空间,衍生出许多其他新的城市功能。这些地下空间由政府主导规划,兼顾公共服务和商业开发。这些彼此有机联系的“地下城市综合体”,构成了香港的地下城市空间网络。

香港的空中步行系统与地下步行系统相结合,增加步行舒适度,减少步行距离感,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与公共空间。原本这是寸土寸金大都市促进营商氛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无心插柳,为这个夏季炎热又潮湿的亚热带大都市居民,提供了酷暑季节的耐候性宜步行环境。

位于香港商业金融中心区的中环半山扶梯,耗资2亿4千万港元,全长800米,垂直落差为135米,由有盖行人道和天桥、20条可转换上下行方向的单向自动扶手电梯和3条自动行人道组成。1993年10月15日正式启用。每天约有8.5万人使用,有住在半山的居民、附近上班的市民,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完成单趟旅程需20多分钟。(来自中新网)

香港中环空中步行系统示意图。空中步道网络与地面交通隔开,提供遮荫,部分路段从商业建筑内部通过,炎热夏季得享冷气,非常凉爽。(来自报告)

新加坡组屋住宅区步行系统

营造舒适环境,促进“步行+公共交通”出行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计划在大多数轨道车站周围开发J-Walk步行设施,创建宜步行、以交通为导向的社区。设想拓宽现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在两旁种植树木,以提供愉悦的步行和骑自行车体验。(来自报告)

新加坡因地制宜,根据组屋住宅区、商务区、交通综合体、休闲滨水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特点,规划设计了不同步行系统。通过城市道路体系的人行道,把这些步行系统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满足不同出行目的居民的出行需求。庞大的步行系统是立体的,包括地面、空中及地下步行系统。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