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梓潼:长卿山见证历史沧桑
红军战壕留存永久记忆
(资料图片)
四川省梓潼县是革命老区,全县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军攻打梓潼比较激烈的战斗有三次,决定夺城关键作用的就是长卿山激战。如今,这里留下的,只是掩映在绿树下的战壕。在他的南麓,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也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决策和指挥中心,现在的中国两弹城。
长卿山,原名蚕婆山,有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读书台。据《寰宇记》和《图经》记载:“长卿山在县南五里,旧名神山。唐玄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长卿山最高海拔670米,山势由北蜿蜒向东,状如织梭,修长纤细,距梓潼县城西郊0.5公里,沿江西岸展布,与县城隔江相望。占领长卿山,县城已处于枪炮射程之内,也即等于占领了梓潼县城。
1935年3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后,挥师西进,四军、九军、三十军主力之一部,向梓潼挺进,从4月初起,进入梓潼县境。进入县境的红军,先占领了百顷坝、三合坝、大新场、仁和场等乡镇及战略要地,进而扩展至黎雅庙、老观庙(观义)和扼据县城周围之制高点,形成对县城的军事包围和封锁。4月18日,围攻梓潼县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在逐渐扫清外围之敌后,对县城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而集中主力向位于县城之西且与县城形成犄角之势的长卿山守敌发起攻击。
4月18日上午10时许,长卿山激战正式打响。丝公山、屏峰山等阵地的红军主力,同时由长卿山右侧附近青龙包红军阵地向瓜里山敌军阵地发起进攻。红军冒着烈火从北面和西面兜击敌军,并迅速攻入山顶司马洞的敌军指挥所,敌军不支,仓皇夺路南逃。激战约半小时后,红四军十二师占领长卿山攻入梓潼后,迅即向第四方面军通报这一捷报。同时在长卿山上构筑战壕和三道防线,以防敌军反攻。此战后,梓潼已与剑阁等县一起连片,成为川陕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红四方面军胜利地进军江油、北川,继续西进开辟道路。
三道战壕,共有四五里路,至今虽已历8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但宽约二至五尺、高约一米多的战壕掩体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目前,修缮完成的梓潼两弹城邓稼先小道,将两弹城红色景区与长卿山景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红色文化得到相互交融并进一步延伸。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