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打造优势、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坚持创新、勇于开拓,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自2019年以来,共培育3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7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要坚决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日前,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孵化、培育、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的主力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
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工厂,从“零基础”攻关到助力大国智造……一批中小企业勇立潮头大胆创新,摸索出了一条走向“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飞沃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高强度紧固件研发与制造,并提供紧固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双创试点示范平台。然而,多年前,它还是一家不足30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
飞沃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据飞沃科技董事长张友君介绍,公司组建研发创新团队,致力将一颗“小小的螺栓”做精做透。如今公司风电叶片的预埋螺套单品市场占有率达全球70%,风电紧固件销售额中国第一,其中预埋螺套这一非标紧固件,在全球风电紧固件细分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远销美国、西班牙、印度、波兰、土耳其、巴西等国家。
通过自主创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光学镜头变身高精尖设备的“眼睛”……作为全球光学镜头的重要制造商,今天的福光股份,创造了许多行业之最,不仅是工信部确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企业技术中心更是被国家五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然而,企业的追“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在国际光学镜头领域,高端产品基本上被日本企业垄断。作为破局者的福光股份,专注于光学镜头的研发,在技术上不断自主创新。2008年,福光股份生产的同步对焦镜头首次在技术上领先号称“光学霸主”的日本,完全依靠光学原理保证全程清晰,填补了市场空白,实现历史性突破。此后,福光股份填补了多项行业技术空白,为国防事业、行业技术进步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批又一批“小巨人”企业的涌现,彰显了中小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迈出的步伐坚定而有力量。
政府部门精准助力
中小企业勇攀“专精特新”打造“单打冠军”,政府相关部门如何打出政策组合拳,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湖南、浙江、北京等相关部门分享了经验。
技术创新是湖南中小企业通往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上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熊琛介绍,目前,依靠技术创新,湖南省70%以上“小巨人”企业参与工业“五基”创新,80%以上“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成为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新动能。
2020年初,湖南省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动,这些重点机构已累计服务“破零倍增”企业2235家,帮助437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破零”。同时,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双方创新项目共建、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共育。
浙江给特色产业装上了“最强大脑”。2020年,浙江在全省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破解企业“单兵作战”引才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行业“共性需求”整合难等问题。目前,浙江建有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省级试点14家,引进研发团队214个,服务企业4800多家次。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岳阳介绍,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具有一定规模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在中心选址上突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集聚一批海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共享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有力支持了当地产业。“去年疫情期间复工复产阶段,‘共享工程师’有效化解了许多中小企业因个别关键工程师未到岗,导致整条生产线无法运转的困难。”
围绕中小企业的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应该如何打通?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孙志刚介绍,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形成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和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协同专业服务机构,为重点企业配备“企小秘”服务专员,实行24小时响应式服务;联合国际领先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专业诊断和服务。
孙志刚认为,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全闭环,让企业更有优越感、获得感,再通过服务小闭环让服务资源得到更好的聚集,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舞台。
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成为中小企业的基业长青的定盘星与压舱石,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打造优势、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坚持创新、勇于开拓,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自2019年以来,共培育3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7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已形成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万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的发展格局。
当前,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企业家们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表示,“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要厚植创新沃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土壤肥沃了才会有更多种子发芽,有更多的小苗冒出来,“小巨人”才会源源不断。
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有什么“可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余晓辉表示,一是补能力,弥补过去没有完成的信息化的进程,把自动化和信息化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二是增资源,一个企业的产能、订单、金融资源怎样通过新的方式去实现,这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出了要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建议从政策、企业、服务端三端发力共同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在政策上,税收、金融等方面联动配合形成合力;在服务上,可创新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模式,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找准产业链定位,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企业自身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和绿色智能化水平。”
在“专精特新”道路上,我国中小企业信心满满,步伐矫健,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张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