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屈臣氏2021年营收增长14%,是强势复苏还是昙花一现?)
3月17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商业有限公司发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屈臣氏中国市场销售额为227.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同比上涨14%。
这是屈臣氏自疫情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近五年来最大的业绩增幅。时间回到一年前,2020年时屈臣氏在内地市场销售大幅下滑19%,在短短一年间屈臣氏就经历了业绩过山车。那么,这一回屈臣氏是强势复苏还是昙花一现?
艰难的数字化转型
2022年1月15日,一则“主播辱骂消费者像疯狗”事件将沉寂已久的屈臣氏送上热搜。这背后实是一家老牌化妆品零售巨头的艰难转型。
长久以来,屈臣氏以其拥有上千家门店和庞大的会员数量而引以为傲。然而随着电商发展,消费者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当李佳琪随便一场直播卖掉上万只口红时,那些屈臣氏曾引以为傲的数据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则直接给了屈臣氏沉重一击,庞大的门店数量成了沉重的包袱。当年在中国内地市场,屈臣氏销售额为199.8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67.39亿元),同比下滑19%,远高于其整体零售跌幅。
截至2021年底,屈臣氏在中国超过500个城市,拥有超过4179家门店。高昂的运营成本下为提高利润率,屈臣氏不断提高员工KPI,压缩福利待遇以致合肥屈臣氏门店在2015年曾爆发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罢工事件。
也正是这一年后,屈臣氏便跌落神坛。2016年,屈臣氏中国营收下降4%,首次出现负增长,2017年同店销售额继续下滑4.3%,到2020销售额进一步下滑至19%。
抗不过业绩下滑压力,屈臣氏不得拥抱电商拥抱数字化,上线云店、打造虚拟品牌代言人、和网红手游联名跨界营销、与美妆博主、头部主播合作,制造爆款,开直播……这才有了“主播辱骂消费者像疯狗”一幕。
后浪崛起先发优势不在
从1989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个人商店算起,屈臣氏已在内地耕耘三十余年。得益于先发优势,过去几十年屈臣氏一路高歌猛进,门店遍地开花,从1家到100家仅用6年,2014年门店数突破2000家,到2021年其门店数已有4000多家。
由于发展早期市场一片空白,屈臣氏尽享市场红利,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连锁零售品牌。然而,近年来在颜值经济推动下,国内新一代美妆品牌连锁门店相继崛起,屈臣氏一家独大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时。
完美日记、花西子、橘朵等国产美妆品牌以及KK集团旗下的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等品牌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迅速从老牌美妆店抢走“蛋糕”。
2020年1月4日,WOW COLOUR全球首店在广州开业,当天销售业绩超21万元,进店人次达1.5万;1月5日便获得来自赛曼基金的战略融资10亿元。
从淘宝店起家的HARMAY话梅在2017年转战线下后,版图迅速扩展到北京、上海、成都和中国香港,2019年底完成A轮融资,高瓴资本领投。调色师THE COLORIST目前已经进驻20多座城市,门店开张超过200家,2019年8月完成10亿E轮融资,CMC资本领投。
这些美妆新零售物种以更新、更潮、更具社交化的姿态出现大获年轻人喜欢,如THE COLORIST的美妆蛋彩虹墙和指甲油墙、HARMAY话梅以“仓储&工业”装修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纷纷前来打卡。
反观屈臣氏,曾经的“流量收割机”却显得异常冷清,门店风格一成不变、产品老化严重、场景布局陈旧,更要命的是屈臣氏还在坚持“贴身”导购服务,但是对于充满个性、有主见的新一代消费者显然不吃这一套。
在竞争压力下,屈臣氏也试图改变,不过是把曾经的阿姨换成漂亮的小姐姐,打折活动也更加频繁了。但其面临的竞争环境今非昔比,想要多卖货只靠导购的嘴和高频的活动折扣怕是已经远远不够了。2021年虽然业绩强势复苏,不过后浪来势汹汹,对屈臣氏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来源|大华观察)
标签: 昙花一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