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造车、货运、出海,谁是滴滴的第二条生命线?)
虽然网约车业务受挫,但是作为曾经的出行巨头,滴滴手里仍然有很多牌可以打,造车、货运、出海……滴滴动作频频。
但是,这些热门赛道上挤满了优秀的选手,滴滴想要在其中夺取市场,打造第二条生命线并非易事。
造车,已蓄势待发?
对于造车,滴滴向来是否认的,但有关滴滴造车的传闻由来已久。最近的一条传闻出现在2022年4月8日,有消息称,滴滴正与海马汽车就合作生产电动汽车进行谈判。但是,海马汽车随后表示,其和滴滴并无相关合作。
而这样的传闻上个月才刚刚出现过一次,3月22日,市场传言称,滴滴出行有意收购国机汽车控股子公司国机智骏。而国机汽车则回应称,国机智骏正在同业内多家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对于造车传闻,滴滴官方并未公开回应。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没合作,不代表没有谈判,不代表以后没有合作。而另一则消息似乎证实了滴滴造车的传闻。
3月22,有消息称,滴滴正在为造车“招兵买马”。某整车厂研发人员表示自己接到一份为滴滴造车的邀约,岗位工资高达80万元。看这仗势,滴滴造车似乎已经蓄势待发。
实际上,滴滴已造车多年,只不过此前为合作开发。2018年3月,滴滴曾与理想合作开发了一款纯电动MPV,该款车原计划2020年年初量产,但由于双方都没有继续追加投资,而处于停滞。
随后在2020年11月,滴滴联合比亚迪推出D1车型,该车主要面向网约车市场,由比亚迪生产和代工。
但是代工生产的弊端也还快显露出来,最直接的体现在“车企合作”模式中,滴滴很难有主导权和话语权,车辆项目的推进速度和落地效果也不及预期。而且车辆的硬件制造、核心系统和关键数据等都不在滴滴自己手里。
这对滴滴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是个不小的阻碍,虽然滴滴此前一直坚持不造车,但却坚定拥抱自动驾驶技术。早在2016年滴滴就已启动先后在中美两国开展了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研发和路测。2019年滴滴自动驾驶部门正式分拆为独立公司,随后拿到5.25亿美元A轮融资。
自动驾驶技术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成本革命。所以,滴滴可能希望将来的造车业务由自己所掌控,为滴滴打造“第二生命线”。
货运,迎来了中场休息
除了造车,滴滴还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同城货运。在这条赛道上,滴滴算是后来者,滴滴货运于2020年6月在杭州和成都两地率先上线,成立至今不足两年。
而在此之前,货拉拉、快狗打车等同城货运老玩家已占领半壁江山,滴滴货运这条“鲶鱼”入场直接搅动了行业格局。
滴滴的货运业务是踩着社区团购的风口发展起来的。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区团购站上风口,各路资本争相杀入,当年6月滴滴旗下社区团购品牌“橙心优选”上线。
在滴滴的货运业务规划中,对接橙心优选的运输业务属于“计划业务”,而对标货拉拉、快狗打车等同城货运则属于“非计划业务”。
在杀入货运赛道后,滴滴把“烧钱补贴”的打法再度发挥到极致,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就超过快狗,逆袭为行业第二。
然而随着社区团购的风口过去,橙心优选也陷入停滞,各大货运公司相继收缩业务,滴滴也不例外,从去年12月份不断传出裁员的消息,同城货运迎来了中场休息。
出海,又是另一场战事
在滴滴“瘦身”过程中,几乎各大业务线都受到波及,唯独国际化部门逆势扩张。对滴滴而言,国际化是另一个增长可能性。
滴滴的国际化起步于2018年,包括出行和外卖等业务。经过四年发展,滴滴已经进入墨西哥、巴西、巴拿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14个国家。在拉美地区,滴滴的市场份额已接近50%,市占率直逼Uber,在墨西哥甚至超过了Uber。
据滴滴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海外的平均每日交易量,2019年为180万次,到2021年则增长至460万次;海外的年度活跃用户,从2019年的2300万增加到了2021年的6000万。国际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4.1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0年的23.33亿元。
2021年6月,滴滴上市时曾表示,拟将融资的30%用于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在招股书里,国际业务与中国出行、其他业务等并列为滴滴的三大业务。可见,海外业务对滴滴战略发展的地位。
而如今滴滴在国内出行业务受阻的情况下,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变得尤为急迫。但是在海外市场,滴滴不得不面临更为残酷的竞争环境。
除了需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外,还需要直面Uber等国际网约车巨头的竞争以及本土对手的阻击,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事。
在今年2月21日,滴滴突然公告表示,将在3月4日退出俄罗斯市场,然而仅仅五天后又宣布不会撤出俄罗斯。而在这之前,滴滴在俄罗斯启动运营已有一年有余,但在一番烧钱补贴后并没有翻出水花,“退出俄罗斯”事件一定程度也反映出滴滴进军海外市场的艰难以及战略上的犹豫。(来源|大华观察)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