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晗

“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月8日,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专家认为,作为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开展的一份新“蓝图”,《规划》充分考虑了金融发展各方面要求,明确了重点工作内容,将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高标准、高质量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以“标准化”提质增效

金融标准是金融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为金融活动提供规则、指引。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政府部门共发布了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7项,市场自主公开金融团体标准47项、企业标准4307项,标准化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但是,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金融标准体系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标准数字化转型缓慢,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和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认为,在此背景下,多部委联合出台《规划》,继续承接金融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作。有助于提升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推动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支持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规划》出台有三方面意义:一是以金融标准供给的提质增效,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二是以精准的金融标准供给,引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以高质量的金融标准,引领金融业风险防控。

引领金融数字生态建设

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快金融科技相关标准,促进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的意义重大。《规划》提到,要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金融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建立相关领域的金融标准可以更好地推动数字金融规范健康发展。

“数字金融也是金融标准化建设最迫切的领域。”杨海平表示,没有金融科技标准、数据要素市场标准、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标准,数字金融就要迷路。与此同时,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也依赖于最大限度地融入场景和生态,以数据和金融基础设施对接为条件,因而数字金融和数字人民币也对标准的依赖最大。

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正在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规划》提到,要探索建立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基础架构标准,并提出研究制定信息安全、业务应用、技术安全、基础数据规范、终端受理以及评估检测等七方面标准。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一方面,相关标准的研制将强化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性,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后续普及筑牢根基;另一方面,也将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在发行、流通和回笼各环节的流程统一,便于后续按需进行调节和管理。

此外,通过各类标准工作的制定使得数字货币相关的工作机制协调、有效运转,能够有效助力数字货币从当前试点阶段逐步过渡到全面普及、应用阶段。

补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短板

“双碳”目标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广阔机遇。为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规划》提到,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等。

2021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标准,拉开了中国绿色金融标准编制的序幕。在此之前,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明确了绿色债券的标准和范式。

不过,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标准众多,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补充和细化。“目前,我国仍缺乏强制要求披露绿色融资主体环境效益信息的标准与规范,融资前的预测环境效益披露标准也不统一。另外,绿色金融本身的标准仍待完善,很多绿色信贷产品和普通贷款相比优势不明显,反而增加了项目绿色属性要求,导致企业对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足。”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告诉记者。

郭海飞认为,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指南,也为企业开展绿色融资指明方向。

“没有环境权益的计量标准、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等,绿色金融必然跑偏。”杨海平认为,只有实现绿色金融环境效益的可计量、可监测,才能保证绿色金融是“真绿”而非“漂绿”,才能保证绿色金融的可识别、可评判、可考核、可审计,才能引导资源的高效率、精确配置,进而支持绿色经济跑出加速度。

赋能金融监管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仍然处于风险易发多发期。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标准在金融业监管中的作用。

为此,《规划》提出,要完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标准,提升金融风险防控水平。制定互联网保险、信托、存贷款等产品服务标准,助力巩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成果。在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方面,应完善金融监管数据标准;探索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标准;研制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标准,支持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

此外,《规划》提到,要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

“前一阶段,一些互联网平台违规提供金融服务,致使互联网金融成为乱象的代名词,造成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损失,也造成了重大金融风险。”杨海平认为,《规划》强调厘清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正是剑指上述乱象。

苏筱芮认为,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前期金融科技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明确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导向。

同时,专家认为,金融标准化建设也将进一步赋能金融监管。娄飞鹏指出,通过完善金融标准,将能够实现金融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从而支持金融监管工作开展,并推动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杨海平总结了三方面:一是实施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标准,支持监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二是打通数字金融相关标准与监管标准,支持数字金融的监管创新;三是以标准引领和监管执法的协同,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标签: 生态建设 政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