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艳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何时能看到寿险转型成效?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怎么定义质变?这是近年来业内人士及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日,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寿险改革发生质变的关键指标是队伍质量。
“代理人转变为与客户适配的专业代理人,能帮助客户解决深层次保险保障、财富传承等综合需求,这才是寿险改革质变的体现。”杨铮表示。
专业代理人是时代选择
杨铮是一名保险“老兵”,1994年加入中国平安,先后在产险、银行、健康险、寿险等业务板块任职,今年5月23日获银保监会核准担任平安人寿董事长。
在他看来,过去几年,寿险新单保费很大程度上依靠增员驱动。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后,代理人规模从400多万飙升至900多万。然而,受经营环境变化影响,这一模式已无法带来增量。2021年,代理人数量出现史上最大规模流失,目前已回落到500多万,后续还将持续下滑。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绩优代理人队伍保持稳定。杨铮表示,从目前情况可以看到未来代理人的一些端倪:他们不仅仅售卖保险,还是金融管家、财富顾问、生活助手等,综合能力非常强,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风险解决方案。
“当前,专业保险代理人缺口非常大。相应地,应提高其收入水平,而这有赖于公司组织架构变革、代理人系统培训等方面推进。”杨铮认为,未来的保险代理人应该是一个高收入群体。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专业代理人队伍是时代的选择,已成为行业共识。据了解,平安人寿推出抓绩优、抓增优的“双优”工程。一方面,通过内外部荣誉体系及登峰项目运作,助推高绩优代理人产能突破、提质扩量;另一方面,通过“基本法”等制度优化、职场改造、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创新增优模式,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提升新人留存。
渠道是改革重点方向
代理人队伍的转型是平安寿险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平安于2019年启动寿险改革,经过3年探索,逐步明晰路径。杨铮用三个词来概括:渠道转型、产品升级、文化引领。
杨铮介绍,渠道是平安寿险改革的重点方向,中国平安正从以个人营销渠道为主转向代理人、银保、社区网格化和下沉网络等四大渠道。
代理人渠道方面主要围绕队伍建设,做好新人招募、培养,以及为绩优人员打造“三好五星”评价体系的工作;同时,运用数字化工具支持业务员销售、增员、培训等核心业务场景。银保渠道方面,平安人寿与平安银行深化合作,打造银行新优才队伍。社区网格化是平安人寿与其他公司的差异化渠道,通过建立专属网格、逐一回访,使得“孤儿单”继续率明显提升;下沉网络方面,为因应下沉市场相对较弱的状况,将推动探索下沉渠道的探索。
此外,平安人寿产品端在同步做加法。杨铮介绍,依托中国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铺设“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保险+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在经营理念上,平安寿险改革改变了过去很多跑马圈地、注重短期的行为模式,建立起由上至下的长期理念。”
康养将成主要增长点
在杨铮看来,寿险业未来的增长点主要聚焦在医疗健康和养老两个板块。我国老龄化呈现人口数量大、速度加快、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等三大特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或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都有一席之地。
“目前,商业保险在这一领域占比较小,供给量未完全适配,队伍、技能、管理、技术无法支撑未来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医疗、养老保障需求。”杨铮认为,保险公司应该求变,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杨铮表示,中国平安正构建“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为大众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
谈及寿险改革的未来发展之势,杨铮称,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前面3年的改革主要是确定战略和试点,接下来要把好的试点经验推广、落地。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