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欧洲央行激进加息75个基点之后,本周英国央行和美联储的动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所在:两者将在本周同时召开11月利率会议。目前,大部分市场人士预计,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将在本周各自加息75个基点。不过,相对于美联储,英国央行显然变数和看点更多。

一则,在目前的加息周期中,英国央行尚未采用加息75个基点的大动作,因此,这有可能是其1989年以来的最大幅度的加息;反观美联储,其之前已经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二则,由于之前英国政府在9月下旬推出的激进减税政策曾引发英国金融市场巨震,因此,财政政策原本也应当是英国央行本次利率会议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但原定于10月31日的财政计划被推迟到两周后公布,英国央行不得不在对财政细节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作出利率决议和经济预测,这导致本次英国央行议息会议仍然存在变数。

通胀高企加大加息压力

数据显示,英国9月通胀率高达10%,重回40年来最高水,这无疑加大了英国央行11月激进加息的压力。今年4月至7月,英国通胀水接连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0.1%,使英国成为本轮全球通胀中首个CPI涨幅破两位数的七国集团国家。虽然8月英国CPI同比涨幅有所下降,但通胀率仍处于高位,企业和民众压力并未得到缓解,9月英国CPI再度走向高位。

考虑到通胀正愈发“脱缰”变得难以控制,英国央行此前警告称,为了缓解生活成本飙升的问题,11月的加息幅度可能需要比此前预期的更大。新任英国首相苏纳克也表示,解决通胀问题将是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相对而言,在本轮欧美加息浪潮中,英国央行虽然是最早加息的央行之一,但加息幅度却落后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目前,美联储已经多次激进加息,且连续三次加息幅度高达75个基点,欧洲央行也不甘落后,在上周选择一次加息75个基点,这也加大了11月英国央行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

与此同时,英国经济衰退的“警铃”早已响起,且英国央行对于经济前景的悲观态度令人震惊,这将成为英国央行大幅加息的“绊脚石”。英国央行早先曾预计,英国经济将在今年最后3个月出现萎缩,并将持续到2023年年底,在那之后,预计经济增长将以历史标准衡量非常疲软。这将是英国经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衰退。由于经济状况极不稳定,英国央行激进加息的副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加息可能对债务杠杆较高的企业和个人造成风险。除此之外,今年以来,英国政界风波不断,执政党民意支持率不断下跌;而特拉斯政府激进减税政策,又引发英国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进一步加剧英国经济低迷。

不过,目前来看,英国央行在通胀风险和经济衰退风险之间,显然更倾向于关注前者。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表示,英国央行必须与通货膨胀做斗争,“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通胀将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另外,伴随着英国前首相特拉斯的下台,早先减税风波已经渐趋息,英国债市已经连续两周大幅上涨,这也给予了英国央行本周大幅加息75个基点的空间。

财政政策不明朗成掣肘

在苏纳克上任之后,英国财政政策是走向紧缩还是扩张,目前各界仍是一头雾水。10月26日,英国政府和财政部均证实,原定于10月31日发布的中期财政规划,将被推迟到两周半以后的11月17日发布。届时,这份中期财政规划将被升级为具有“临时迷你预算”质的“完整秋季声明”,伴随预算责任办公室的独立预测一同发布。与前任政府在9月23日发布不受上述英国财政监管机构全面审计的减税政策不同,英国财长亨特强调,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和市场对英国“有账必付”的财政纪律信心。他表示,延迟发布这份税收和支出计划是希望将其建立在“尽可能准确的经济预测基础之上”,而且会反映出如何在中期内降低债务。

有市场人士猜测,苏纳克可能会与亨特合作继续执行紧缩政策。毕竟苏纳克在上周就职时承诺将支持亨特,并强调政府需要作出艰难的决定以恢复经济稳定。这种猜测打消了市场早先对英国央行本周或将加息100个基点抗击通胀的想法:如若英国政府严格限制支出,财政政策净效应下将会带来通货紧缩,英国央行不再需要超出预期的加息幅度去抗击通胀,效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采用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无疑是更保险的做法。

不过,在最终财政计划公布之前,所有的事项都具有不确定。如果亨特的最终预算比之前承诺的更为宽松,那么英国金融市场可能再次掀起风浪。另外,英国今年的年度赤字可能会达到2000亿英镑,这将是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3月预测的990亿英镑的2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央行本周大幅加息75个基点,可能会对英国的抵押贷款人和租房者带来更大的压力。另外,苏纳克政府为了资助贫困人口可能不得不大幅削减开支并增加税收,由此更高的房产税将成为英国政客们希望“开源”领域。在这两重压力之下,英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可能凶多吉少,房地产价格暴跌的现象可能会上演。

标签: 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 英国央行和美联储本周同时召开利率会议 通胀高企加大加息压力 财政政策不明朗成掣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