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路珩艺

哗哗,哗哗……冬日的一束暖阳从窗外投射进来,照在了不停运作的织布机上,也映在了正织布的织娘身上,温暖而又祥和。

2023年1月30日,正月初九,《中国银行保险报》跟随第三代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崔雪琴到了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走进了原村土布——赞皇县雪琴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村土布”)总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寻着哗哗作响的声音,笔者来到织布车间,一排排干净、古朴的老式织布机映入眼帘,由于还在正月,所以回来织布的织户并不多。

织娘正在织布。路珩艺/摄

崔雪琴动情地说:“刚起步的时候,别人都不认识咱,没钱,干这个特别费劲,当时赞皇县农村信用联社的一位领导得知我们需要30万-50万元资金,随即给我们做了担保,结果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个资金就下来了,这对我来说真是救命钱。”凭着多年诚信经营,踏实肯干,如今企业的贷款额度也从当初的几十万元升到了现在的1800万元。

安英菊与李秀兰是这里的两位织娘,笔者见到二人时,她们正在说话,可手上的动作却依然麻利,两人手中的梭子来回穿过植物染就的纱线中,布匹就这样一点点成了型。“年纪大了,在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累。”“来这里老姐们一起说说笑笑,锻炼身体又开心。”已经年逾七十的两位织娘操着乡音笑着说。

原村土布是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加工为一体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组织,像安英菊与李秀兰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妇女还有很多,在原村土布从业的妇女年龄从45-85岁不等,如今全村95%的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据崔雪琴介绍,原村土布除总部外,在当地其他村子还设有许多基地,现有纺、织、染、缝制等职工1300余人,年收入在8000-2万元之间。

从采棉、弹棉、搓卷开始,每一匹布的织就都有着大小72道工序,而所有步骤都需要纯手工完成,所以人才储备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此,崔雪琴也有着新思路:“我们现在正和邢台学院谈,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让乡村真正留住人才,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认可乡村发展。下一步,还要搞年轻人的车间,这样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将技艺传承下去。”

纯植物浸染后的纱线。路珩艺/摄

在崔雪琴的带领下,原村土布已经将颜色缤纷、花样各异的布匹销往全国各地,布匹制作的成衣、床品、包袋等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更好宣传传统技艺与发扬品牌文化,2019年6月,原村土布还建立了原村文化产业园,将衣、食、住、行等方面汇聚其中,打造全方位的现代生态观光、文化传播、健康养老、非遗体验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对于之后的光景,崔雪琴还有一些想法:“未来打造土布小镇也好,睡眠小镇也罢,怎么让城市人群来乡下消费,盘活经济,这是我未来要想的。”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