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忠初

5月1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英文简称“FDIC”,以下简称“联邦存保公司”)接管。这是继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之后,近期美国倒闭的第三家银行,也是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仅次于2008年破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


(相关资料图)

风险爆发:存款大量流失、市值大幅蒸发

第一共和银行创办于1985年,是一家州注册银行,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2022年末,第一共和银行资产规模在美国商业银行中排名第14位。据联邦存保公司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4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总资产2291亿美元,存款总额1039亿美元。

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倒闭后,第一共和银行存款一度大量流失。3月16日,美国11家大型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提供了300亿美元流动性支持。如剔除这300亿美元存款,第一共和银行存款在硅谷银行倒闭后的21天内下降超过990亿美元,降幅达42.9%。存款大量流失导致股价在4月25日至28日暴跌。

4月28日收盘,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跌至3.51美元,市值6.54亿美元,较2021年最高时的398亿美元蒸发了约98%。第一共和银行曾积极通过出售资产、降薪裁员等方式寻求自救,以避免被联邦存保公司接管,但最终未果。

风险成因:美联储加息、业务缺陷、风险传染叠加

美联储激进加息是外因。疫情发生后,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叠加行之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2022年之后美联储激进加息,银行资产端在短期内重新配置和重新定价难度增大,有的机构出现浮亏,甚至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与此同时,美国存款利率持续走高,一些经营风险大的区域性银行存款持续外流,偿付能力不足和流动性风险共振。

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是内因。一是资产过度依赖低息按揭贷款。截至2022年末,第一共和银行72%的贷款是按揭类贷款,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相关贷款重估后的价值大幅下降。二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截至2022年末,存款期限基本在1年以内,其中86%为活期存款。但贷款期限超过15年、5-15年的比例分别为62%、19%。三是存款稳定性明显不足。2022年末,第一共和银行1764亿美元存款中35%为无息存款,68%为不受存款保险保障的存款。四是经营风险有所显现。付息负债成本率由2021年0.12%上升至2022年0.71%,而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3%和19%。

市场恐慌是诱因。过去一段时间,美国金融市场对中小银行风险的担忧已大幅上升,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加剧负面预期。市场机构普遍认为,第一共和银行与硅谷银行具有相似的业务结构和财务状况,例如均为区域性银行、过度依赖某一类资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未担保存款占比高等。硅谷银行破产后,第一共和银行被客户和投资者视为高风险银行,3月中旬标普将其债券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其股票被集中抛售,大量储户恐慌性挤兑,最终导致破产。

处置进展:被联邦存保公司接管并由摩根大通收购

美国当地时间5月1日凌晨3时左右,联邦存保公司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同时宣布接受摩根大通对第一共和银行的要约收购。联邦存保公司将向摩根大通提供5年期固定利率的500亿美元融资。根据联邦存保公司和摩根大通发布的公开信息,主要交易细节为:

摩根大通承接所有存款和绝大部分资产。摩根大通向联邦存保公司当期支付106亿美元、5年后负责偿还联邦存保公司提供的500亿美元固定利率融资本金和利息,以此承接第一共和银行截至4月28日的相关资产负债。负债包括,924亿美元存款、281亿美元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借款和14亿美元其他负债。第一共和银行发行的公司债和优先股不在承接范围。来自大型银行的300亿美元流动性支持由摩根大通偿还。资产包括,1729亿美元贷款、296亿美元证券和50亿美元其他资产。

联邦存保公司承担市场认可的成本和损失。联邦存保公司与摩根大通就单户住宅抵押贷款和商业贷款达成损失共担协议,联邦存保公司承担单户住宅抵押贷款7年内损失的80%,商业贷款5年内损失的80%。据测算,存款保险基金预计损失130亿美元。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破产事件中,预计将分别耗费约200亿美元、25亿美元存款保险基金。

第一共和银行在8个州的84家分支机构将以摩根大通分行的名义重新恢复营业,存款人不受影响且无需更换银行以继续获得存款保险。

相关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经历考验但对我国影响有限

美国中小银行经营压力加大。美国通胀虽有回落但水平依然较高,基准利率即使不再上升也可能维持一段时期的较高水平,负面影响或将继续发酵。2022年末,美国银行业持有证券浮亏达6200亿美元,市场对类似银行仍有担忧,不排除部分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不到位的中小银行出险。经济学家估计美国有186家区域性中小银行可能发生类似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的风险。

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整体偏弱,市场机构对其2023年GDP增速预期平均仅0.8%,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降低,衰退风险上升。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破产事件进一步加剧信贷条件紧缩,增大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形成负面反馈。4月26日,美联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美国M2货币供应量同比下降4.1%,创1959年以来最大降幅。

风险事件发酵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总体看,美国对风险的快速处置暂时平息了市场恐慌,金融市场有所企稳。不过美国金融业在全球地位特殊,其风险事件发酵往往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引发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导致其他国家银行面临负债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压力。如出现机构抛售压降交易敞口情况,金融风险将会向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蔓延。

美国将加快存款保险改革。5月1日,联邦存保公司发布存款保险改革选择报告,列出3种选择,分别为有限保障(提高25万美元存款保险上限)、无限保障(将无上限的存款保险扩大到所有储户),以及有针对性保障(不同账户提供不同的存款保险限额)。4月28日,美联储在反思硅谷银行倒闭事件的内部审查报告中,还表示将加强对资产超过千亿美元银行机构的监管,强化流动性风险防控。

我国经济金融基本面向好态势不变。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国经济增速回升,消费快速回暖,服务业明显复苏,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实现良好开局。同时,我国始终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水漫灌”,金融体系“底盘稳健”,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海外银行风险事件的外溢效应需引起重视,但目前来看对我国直接影响有限,风险可控。我国银行业资产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超过九成,银行机构总体经营良好,特别是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评级一直优良、“压舱石”作用突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较强。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