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予朋


(资料图片)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滴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再度发力。

6月30日,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扩大就业,支持经济内生动力恢复。

据人民银行介绍,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将分别增加额度400亿元、1200亿元、400亿元,调增后额度分别为8000亿元、1.76万亿元、7400亿元。

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已创历史新高

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及再贴现“问世”已久,是金融管理部门用来引导银行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三项重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存续期限长的特点。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切实支持“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发放对象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

支小再贷款自2014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发放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

再贴现是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票据进行贴现的业务,自1986年开办,2008年开始发挥结构性功能。该工具重点用于支持扩大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发放对象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具有相关业务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激励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三农”、小微企业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推动下,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5.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各项贷款高11.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06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季度增量创有统计以来新高。一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7.3%。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在恢复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压力。为此,今年6月16日召开的国常会曾提出“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专家普遍认为,本次人民银行加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是对这一会议精神的落实。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增加2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一方面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将降低金融机构资本成本,从而激励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在LPR下降、银行息差缩窄的情况下,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银行保持息差基本稳定,进而继续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经济恢复态势较为疲弱且存在结构性矛盾。‘三农’、小微企业仍然较为困难,居民部门信心和预期仍然不稳。因此,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董希淼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从使用用途看,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能够引导资金向目标领域倾斜,实现资金“精准滴灌”。“与此同时,支农支小再贷款虽然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但对流动性总量也会带来影响,这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补充流动性供给,增强金融机构整体信贷投放能力。”梁斯说。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