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研究院

数字疗法最早是在2013年由美国数字化健康管理机构Omada Health提出,这一医疗科技新概念传到国内,立即受到了大量资本的青睐。

2022年2月,海南省发布了《海南省数字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满足居民包括慢性病等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需求,将“数字疗法”写入省级规划,引发关注。但谁该为数字疗法买单?

数字疗法和保险创新有机融合

数字疗法的权威定义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病情预测和健康管理。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引导国内的健康险市场向管理式健康险迈进。在大背景下,多家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数字疗法和保险产品的有机融合,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而数字疗法和保险产品能够进行融合创新,很大基础上是商业保险与数字疗法能够天然契合,而契合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医疗行业的严谨性,数字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概念,在国内是具有风险的,而作为保险公司要对风险兜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定价,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核心职能。第二,数字疗法能够为国内的医疗保险支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保险的数字化建设,实现精准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实现控费需求。

数字疗法如何与保险进行融合创新?

首先,构建“预防式医疗”闭环。简而言之就是由保险为医疗提供支付和管理,由医疗为保险导流和交互。“预防式医疗”闭环的构建,有利于保险和数字疗法形成正向的激励循环。数字疗法在其中起到了让用户从“管理式医疗”过渡到“预防式医疗”的作用,通过数字化的筛选和干预,让慢病用户体验更精细的诊断和干预服务,然后再通过保险实现支付闭环。

其次,扩大核保依据范围。传统的核保手段一般依赖于体检,包括血检和尿检等。随着数字化被大众更广泛认可,核保的手段也在更新迭代。通过智能设备采集患者的声音、脑电波、眼动,成为新的核保依据。在不久的未来,基于移动网络智能设备的数字疗法在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核保手段,而不再只有“线下体检”的方式。

最后,数据支持下的多层次服务。数字疗法下的保险产品设计都是基于大量患者的相关健康数据,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保单数据,可以提供给数字疗法,而反过来数字疗法下的产品也弥补了保险的服务短板,可以进一步为客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同时,数字疗法产品所处理的是患者健康相关的数据,数据的保护和维护极为重要。

当然,数字疗法和保险的融合也面临着困难。一方面,我国数字疗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体系。数字疗法主要瞄准的是传统保险忽视或是覆盖能力不足的领域,比如说保险服务空白、未保障到的病种范围等,但覆盖的前提是需要技术、监管、上下游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商业体系的支持。所以,数字疗法想要取得保险行业和市场更广泛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数字疗法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属性也是审批监管的难点,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疗法下的保险产品的算法也会发生变化,经过迭代后的保险产品是否需要审核等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疗法成为非标体健康险的重要抓手

数字疗法的支付方是多元的,可以是个人用户、医保、B端客户、保险公司。但目前来看,在数字疗法潜在的支付方式中,商业保险无疑是最合适,也是行动最快,且已经有多个相关合作项目实施落地。

国外保险公司已有引入数字疗法的具体案例。比如,日本的头部保险公司SOMPO在2019年与数字健康平台Neurotrack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阿尔兹海默症测试的数字疗法服务产品,为所有客户提供一种使用眼球追踪技术的认知健康解决方案。用户可以使用应用程序的建议来改善他们的日常行为,结合经过验证的建议,逐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此外,SOMPO还推出一款“微笑安全保险”,可以和移动应用程序里的服务配合使用。

再如,联合医疗保健与数字治疗初创公司Kaia Health合作推出了一款针对客户的虚拟物理治疗计划,改善人体肌肉骨骼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参与虚拟物理治疗计划的客户,可以在应用程序上进行数字疗法的物理治疗练习,程序会进行智能化的动作反馈,还可以通过电话或应用内聊天功能获得专业人士的一对一健康指导。同时虚拟物理治疗有助于减轻保险公司的长期支出,减轻客户的护理治疗成本。

国内保险公司也有引入数字疗法产品的案例。2021年10月,众安保险推出专为中老年人群定制的“脑无忧认知症防护险”,引入海外有效的BBRT认知症自助训练数字疗法,通过商业保险整合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服务;2021年妙健康与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合作推出创新型保险产品“控压卫”,将数字疗法的方案引入到保险产品中来,实现对慢病用户的精准管理。未来,数字疗法或许可以成为非标体健康险的重要抓手,健康管理服务也将成为保险产品发展下的新形态。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