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整体而言,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出现了改善迹象。
一是不良贷款“一升一降”,资产质量总体稳定。2023年6月末,42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总体为475.6亿元,相比2022年末增加15.6亿元,不良率为1.17%,相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绝大多数银行(39家)不良率均相比2022年末走平或下行,仅有3家银行(光大银行、贵阳银行、沪农银行)不良率出现环比上升。
不良率稳中略降,既与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带来的“稀释效应”有关,也与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关。2023年6月末,银行业信贷投放余额为11.3%,高于不良贷款余额增速(8.34%)。
二是风险抵补能力增强,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319.2%,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6.13%)。一方面,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末,42家上市银行相比2022年末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提高幅度更大,相比2022年末提高6.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相对更高。2023年上半年末,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平均约为364.2%,高于上市银行整体水平(319.2%)。其中,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等拨备覆盖率更是高于500%。
三是房地产业不良率保持高位,但风险是暂时的、可控的。从行业维度看,房地产是所有行业中不良率最高的,受房地产市场风险持续出清等因素影响,当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在持续上升。2023年6月末,42家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约为3.61%,相比2022年末上升0.05%。
第一,房地产开发贷占银行信贷余额的比重较低。2023年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仅13万亿元左右,占信贷余额比重5.6%,为历史低值(只有2013年出现过低于目前比重情况)。
第二,个人住房贷款发生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极低。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5%左右的低位,是商业银行所有资产中不良率最低的。
第三,房地产金融业务相对简单,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小。相比美国等国家,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简单,以房地产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规模小、杠杆低,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我国有着更强的房地产债务风险处置能力,能够更有效阻断风险传导。
未来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
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房地产行业不良率过快上升情况将得到缓解。
一是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望回暖。近期,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通过出台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下限、推出存量房贷利率置换等一揽子措施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这有利于降低居民购房负担、释放潜在需求,进而推动房地产销售好转和资金紧张状况缓解。二是房地产行业仍具有发展潜力。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家庭结构小型化、新市民群体增加、城市更新迭代、住房消费升级等潜在需求都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波动性大于预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依然承压。历史上看,信用风险对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的反应具有滞后效应,当贷款展期等各类支持政策逐步退出时,信用风险才会真正显露。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需要时日,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依然问题,这些都将对不良资产形成潜在压力。
应不断提升资产质量
为应对不良资产上升压力,银行需要未雨绸缪,根据风险来源、成因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灵活的政策安排,助力银行资产保持稳定。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当前房地产行业仍处在风险释放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流动性呈现一定的压力,零售业务违约率较以往有所上升,未来要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房地产行业风险市场化出清。既保持新增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又要帮助房地产企业缓解流动性危机,帮助其推进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二是信投有保有压,实现“风险、收益与资本”的动态平衡。对因市场变化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行业,采取重组贷款等措施,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支持银行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方向,实现以“时间换空间”。三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综合运用清收重组、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利用好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技术和手段,将不良资产变废为宝。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