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资料图】

戴闻名,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时政新闻部副主任、中国幸福城市论坛新闻发言人

幸福成都的成色

普通市民都能可感可及

成都日报:2022年,成都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您的观察中,成都荣获这一殊荣背后,有哪些鲜活、生动的案例?幸福成都如何可感可及?

戴闻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由入选城市的市民通过网络和电话对自己城市进行投票后评选出来的。成都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是非常不容易的,充分体现了成都市民对这座城市的高度认可,是久久为功、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幸福感。

我经常来成都采访,有时自己也会来成都旅行。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过一个观点:“成都式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比如,去年底今年初,我发现成都特别流行围炉煮茶。围炉煮茶,就是一种典型的“成都式幸福”。

首先成都人煮的茶一般并不名贵,炉子上烤的食材也比较家常。在成都,围炉煮茶的幸福,是人人都负担得起、大家都触手可及的幸福。

在上海,大家更习惯约下午茶。如果说下午茶讲究的是仪式感,成都人围炉煮的更是“氛围感”——那种和亲人爱人共享一段美好时光的温暖氛围。

“成都式幸福”的独特性之一,就在于它是一种丰俭由人、没有压力、暖达人心的幸福。

成都也是一座在施政中非常重视民生细节的城市。2022年,成都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民生实事项目让市民可感可及。我来成都时喜欢去看艺术展——我发现,成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优质艺术大展都是免费的,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市民提前预约就可以去。这对于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艺术素养,非常有帮助。

幸福成都的底色

幸福是奋进出来的

成都日报:成都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市民增添了哪些幸福感?

戴闻名:去年两会期间,我们在《瞭望东方周刊》推出了《奋进的成都正幸福》这样的一组重磅封面报道。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以“安逸”著称的成都人,精神内核其实是奋进的——换句话说,成都人的幸福,是自己拼出来的。

成都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点上: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后,成为京沪之后中国内地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GDP跨越2万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势能级加速提升。

因此我们在报道中说,成都的运气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背后,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劲头,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从不懈怠,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

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乐观期待,也是成都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幸福成都的亮色

城市文化丰富多元

成都日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较10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里工作生活。新增人口中年轻人比例很大。对于年轻人来说,成都这座城市能感知的幸福感有哪些?

戴闻名:我觉得成都是一个特别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

我碰到过一些大学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年轻朋友,我有时会建议他们,不要光盯着北上广深,可以去成都试一试。成都有几个优势:一是未来发展潜力大,二是城市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元,三是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成都是一座很“酷”的城市,对于多元文化非常包容,这对于年轻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在这里,不但可以就业创业,还容易找到兴趣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是爱汉服,还是爱户外街头运动。

我们听说,成都提出了一个口号:“‘蓉漂’之后再无漂泊。”无论是科学家、大学生,还是“新职业”快递员、外卖小哥,都是宝贵的成都人,要与成都互相成就,彼此印证。这句话特别打动人。

幸福成都的曙色

高品质生活更可期

成都日报:2022年,成都GDP跨越两万亿元门槛。成都市委提出,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面提质幸福城、提升幸福感。在您的观察中,未来的幸福成都哪些更加可期?

戴闻名:GDP跨越2万亿元,对成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我们今年会就此做一个深度的封面报道。

迈入“2万亿”时代的成都,一方面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硬核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在探索有别于其他先发城市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成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使命不只于成都本身。

这次采访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成都越来越大,使命越来越重,城市治理却越来越精细。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共享单车。我住的酒店附近,共享单车总是在地铁口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像很多城市是非常无序的。后来问了成都的同事才知道,这是社区参与的功劳——社区安排了专门的人员,早上把单车摆放出来,供市民通勤时使用,高峰期用完以后拿去清洁,下午高峰期之前又送回到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共享单车运营是企业行为,但成都的社区主动参与进来,让市民生活更加方便。

第二个例子是成都市12345热线。这次在成都采访才知道,成都市民、企业有事都愿意打12345,每一个电话都会有回应,像企业客服一样,其实背后的工作量很大,成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这个“必有回应”。

我愿意把这些称为幸福的细节——期待后“2万亿”的成都,更加卓越,更加幸福,成为一座让全世界的人来了都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伟

标签: 成都日报 常住人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