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68.6%;根据瑞银集团2020年发布的《瑞银投资者观察》报告,中国内地49%的女性主导家庭长远财务。由此可见,女性的金融能力、金融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其所在家庭的财务规划能力、抗风险能力等。
3月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办的“女性与家庭金融健康”主题研讨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应关注女性,特别是农村地区女性的金融教育问题,以此来提升整个家庭的金融健康程度、金融韧性。这无疑对金融系统的投资者宣教工作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
多项调研显示,在农村地区或弱势群体中,女性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显著低于男性,但她们接受金融教育、提升金融素养的迫切性却并不低。比如,社会企业益宝计划在2019年对残障家庭进行调研时发现,55.38%的家庭中,母亲是残障孩子的主要照料者,父亲作为主要照料者的家庭仅占21.23%。这意味着女性无法外出工作,面临着更为脆弱的金融状况,一旦家庭出现破裂,很容易陷入悲惨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残障家庭针对孩子的投保行为都是由母亲做出的。益宝计划创始人周玲认为,在残障家庭这一弱势群体中,母亲的处境更为“弱势”,她们的金融素养、状况值得被特别关注和支持。
重视对女性的金融素养培育,能够释放更大的社会价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研究发现,女性普遍对风险控制更加谨慎,资产配置更分散、储蓄率更高,如果女性持家可能更加有利于家庭金融健康。然而遗憾的是,研究表明,即便在中国城镇居民当中,女性在家庭收入、资产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均不如男性,这导致金融素养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程华认为,金融系统应该把握金融产品宣传的方向与力度安排,在城市和农村都要更倾向于对女性进行金融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提高妇女的资本积蓄,更有利于中国家庭的金融健康。
不过,在注重为女性参与金融活动“开源”的同时,“节流”也很重要。在“节流”方面,部分女性群体需要树立更合理的储蓄或消费观念,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财富积累。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在一次针对连锁餐厅“木屋烧烤”女工的经济行为调研中发现,受访女性特别容易在消费情况上走入两个极端:一些女工对资产不做任何处置,尽可能存钱,觉得这种行为能够带来安全感;另一些女工对特定物品展现出强大的支付意愿,甚至已超出了自己的收入能力。可见,在帮助女性进行个人及家庭财务规划方面,金融机构也有可作为空间。
去年,金融系统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月”重点关注了“一老一少”,展望未来,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也可以引入更多女性视角,关注女性金融健康对于社会的价值。
标签: 记者观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