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17:00,2023年度“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因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成为人类新能源技术,斩获这一国际能源领域大奖。

公布获奖


【资料图】

从2019年开始,全球能源奖在“传统能源”“非常规能源”和“能源应用新方式”等三个方面,每年奖励一名学者。此次王中林获得的是“非常规能源”奖项。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摘得今年的“能源应用新方式”奖项,本届全球能源奖的“传统能源”奖项空缺。

“很高兴我们的研究再次得到全球认可。”听到获得2023年全球能源奖的消息,王中林备感振奋,“这说明我们在中国不仅可以开展高质量的原创研究,而且能开创让西方跟随我们的研究领域。”

关于全球能源奖

全球能源奖是能源领域著名的国际科技大奖,由全球能源协会(The Global Energy Association)于2002年设立。

该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解决世界能源行业发展的全球问题、模式和前景等方面取得非凡科学成就的科学家,以推动提升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和发现高效的新能源,并确保其安全性和环保性,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3年设立至2022年,该奖项已授予来自15个国家的48位科学家。在此之前,有两位来自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获奖,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

非常规!颠覆性技术提供能源保障

王中林

王中林,国际著名纳米科学家、材料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创始所长、现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讲授、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中林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目前全球至少83个国家或地区的16000名科学家正在从事王中林开创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自驱动传感与压电电子学领域研究。

“这说明经过我们十多年的努力,这3个学科已经深入人心。”王中林告诉《中国科学报》,“从纳米发电机到穿戴式电子产品,从人机界面到自驱动传感,再到蓝色能源,相关技术将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改观。很高兴这些技术能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并得到全球认可。”

王中林此次凭借摩擦纳米发电机获得“非常规能源奖”,这是一种将环境中的低频次、低振幅的机械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能量采集装置。

他说:“所谓‘非常规’,就是说这是和传统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而且是一项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的技术。”

摩擦纳米发电机最核心的用途是能源与传感,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互联网、生物医学、无线通信和无线传感等领域都将有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不仅为实现能源系统的微型化带来了可能,也对实现具有完全无线、可生物植入,以及长时期甚至终生无需照管的纳米或微电子器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电源系统。

王中林(右)带领团队做研究。(北京纳米能源所供图)

受命回国,创立“独木成林”的研究所

在此次获得全球能源奖之前,王中林已经获得了许多知名全球奖项。

2018年,他获得世界能源领域知名奖项埃尼奖(EniAward),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他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这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王中林的研究成果也一直备受关注,纳米发电机于2009年入选美国《发现》周刊评选的历年来20项重大纳米技术之一,于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为50项最好发明之一;自充电包技术于2012年入选英国《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之一。

2012年初,王中林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回国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王中林(左)指导学生做实验。(北京纳米能源所供图)

这个研究所有着独特的“独木成林”架构,即由王中林本人几十年发展出的纳米能源体系,开枝散叶出不同的领域和方向。

经过10余年发展,研究所已经成为世界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和压电(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高地,并逐步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研究体系和领域。

“感谢我们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感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领导的信任和支持。”王中林说,“未来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颠覆性技术提供能源保障。蓝色能源是一条根本途径,这是我未来10年、20年的奋斗目标。也希望国家层面能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把这一领域做大做强。”

王中林(左)和团队讨论问题。(北京纳米能源所供图)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