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企业川发龙蟒(002312.SZ)继续加码布局锂电新材料业务。
近日,四川发展龙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发龙蟒”)公告称,公司将投资72.5亿元,在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设20万吨/年磷酸铁锂、20万吨/年磷酸铁等项目。
同时,川发龙蟒还公告称,其全资孙公司南漳龙蟒将投资4.9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装置以及年产40万吨硫酸装置。
磷酸铁为磷酸铁锂的原材料之一。川发龙蟒称,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加,磷酸铁锂市场需求强劲。
据了解,川发龙蟒成立于1997年,该公司聚焦磷化工业务,其核心产品主要包括工业级磷酸一铵、肥料级磷酸一铵、饲料级磷酸氢钙等。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四川省国资委。
财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共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26.98万吨,约占国内全行业总产量的13%,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级磷酸一铵生产企业。
完善新能源领域产业布局
相比于肥料等相对传统业务,外界最关心的是川发龙蟒进军磷酸铁锂领域的情况。
近日,川发龙蟒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攀枝花川发龙蟒拟投建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年产20万吨磷酸铁和年产30万吨硫酸生产线等项目,总投资额预计72.5亿元。
此番投建一期项目预计2022年9月开工建设,在2024年9月前竣工投产。二期项目预计在2025年1月开工建设,在2026年12月前竣工投产。
川发龙蟒认为,通过投建此项目,将有利于完善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公司产业链“固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5月28日,川发龙蟒还公告,全资孙公司南漳龙蟒磷制品公司拟投建年产5万吨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项目,同时建设年产40万吨硫磺制酸,项目总投资额为4.9亿元。综合来看,川发龙蟒此次拟投资77.4亿元,加码发力磷酸铁锂等新材料赛道。
近年来,川发龙蟒存量磷化工主营业务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增量市场。今年2月,川发龙蟒宣布投资120亿元建设德阳川发龙蟒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周期计划为2022年3月至2026年12月。
考虑到截至今年3月末,川发龙蟒总资产约108亿元,这笔金额高达120亿元的投资可谓公司的大手笔。
对此,华安证券研报显示,川发龙蟒位于西南地区,锂矿资源丰富,电力成本较低,公司有望通过快速切入新能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川发龙蟒入局新能源锂电领域之时,国内磷酸铁锂产能过剩苗头已开始显露。根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各厂商宣布的磷酸铁锂扩产规模加上现有产能已超500万吨。相较之下,2021年国内酸铁锂出货量为47万吨。
主业或进入较长景气周期
近年来,川发龙蟒业绩增势相当强劲。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66.45亿元,同比增长28.28%;实现净利润10.1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1.94%;扣非后净利润为6.73亿元,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03.10%。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06亿元,同比下滑67.27%。
进入2022年,磷化工行业延续2021年以来的景气周期。2022年第一季度,川发龙蟒实现营收约23.29亿元,同比增长64.06%;实现归母净利润2.73亿元,同比增长145.7%。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川发龙蟒之所以实现业绩较快增长,这与近年来磷化工行业高景气有关。据choice数据,2021年磷酸铁锂价格一路上涨,由年初3.7万元/吨涨至年末10万元/吨。2022年初磷酸铁锂价格延续去年末的强势上涨,由1月4日10.4万元/吨涨至3月25日16.25万元/吨,随后开始高位震荡。截至5月30日,磷酸铁锂价格为15.5万元/吨。
而川发龙蟒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工业级磷酸一铵、饲料级磷酸氢钙、肥料级磷酸一铵等产品,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其中肥料系列产品贡献了公司去年52%以上的营收。
具体来看,2021年,川发龙蟒核心板块肥料系列产品实现营收34.72亿元,同比增长61.44%,占总营收比重52.25%;工业级磷酸一铵实现营收10.71亿元,同比下滑11.12%,占总营收比重16.12%;饲料级磷酸氢钙营收9.24亿元,同比大增63.65%。此外,石膏建材、贸易板块增长势头也颇为强劲。
实际上,不仅是川发龙蟒,其他磷肥企业近年来也业绩不错。比如,今年一季度,国内磷肥龙头云天化实现营收149.62亿元,同比增长13.28%;归母净利润16.46亿元,同比增长186.15%。云图控股一季度营收55.18亿元,同比增长87.03%,归母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157.59%。
而川发龙蟒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密切关注锂电行业发展趋势及供需格局,根据市场情况稳妥推进新能源材料产品磷酸铁锂与磷酸铁项目进度。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可能存在较大变化,磷、锂资源规模占优、一体化能力突出、成本优势明显的企业有望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记者张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